食品乳化劑會導致肥胖和腸道炎癥
乳化劑是加工食品中一種極為常見的食品添加劑能夠幫助食品保持質地延長保質期但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這種物質還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從而誘導腸道炎癥并最終導致腸道疾病和肥胖Ⅱ型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腸道菌群指的是棲息在腸道不同位置的數百萬億細菌群落影響數百萬人的炎性腸?。↖BD)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通常較為劇烈會導致患者身體衰弱代謝綜合征則是一組非常常見的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可導致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肝臟疾病研究發現自20世紀中期以來炎性腸病和代謝綜合征發病率出現了明顯的增加而在炎性腸病和代謝綜合征中腸道菌群通常都呈現出被擾亂的狀態負責此項研究的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學院的伯努瓦蔡辛和安德魯葛維寶由此推斷同時期出現的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乳化劑可能需要對此負起部分責任
葛維寶說這些現代瘟疫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腸道菌群導致腸道炎癥與其相關的疾病正在急劇增加盡管也有人類先天的原因但環境因素在其中起關鍵作用食品與微生物的關系極為密切所以他們認為現代食品添加劑極有可能讓人類腸道細菌更親炎癥而食品乳化劑出現并廣泛使用的時間與相關疾病增長的時間線剛剛相符并且實驗也已經證明這種物質會導致細菌與上皮細胞出現易位因此他們得出了乳化劑可能會影響腸道菌群繼而導致炎癥的假設
為了證實這一設想研究小組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他們給實驗鼠喂食兩種常見的乳化劑聚山梨醇酯80和羥甲基化纖維素并按照劑量將其摻入多種常見的加工食品當中他們發現乳化劑會改變小鼠腸道菌群的組成使它們更容易出現炎癥被改變的微生物的消化能力大幅增強能夠滲入致密的腸道粘液層而通常情況下這里幾乎沒有細菌的存在這種改變導致了細菌更多地表達出鞭毛和脂多糖而這可以通過免疫系統激活導致促炎基因的表達實驗中在免疫系統異常的小鼠中細菌的這種變化引發了慢性結腸炎而在具有正常免疫系統的小鼠中乳化劑則導致了較為溫和的輕度腸炎和代謝綜合征其特征在于大量的食物消耗肥胖高血糖和胰島素抗性
目前該小組正在測試更多的乳化劑和設計新的實驗以更精確地確定這種物質對人類的影響如果獲得類似的結果則表明這類食品添加劑確實與肥胖癥慢性腸道疾病以及多種相關疾病有關但乳化劑在底層的代謝及其詳細機制目前仍在研究當中該團隊稱無論怎樣避免食用過量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葛維寶說我們并非不同意此前人們所認為的過度飲食是導致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的核心原因相反新研究強化了此前研究所提出的觀點即過度飲食擾亂了原有的腸道微生物平衡導致低度炎癥繼而引發了肥胖和代謝綜合征
該團隊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用于測試和批準食品添加劑的手段或許需要進一步更新以防止致病化學品進入人體導致低度炎癥或使人們成為易感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