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資訊閱讀帶來的裂變和天天快報們的機會
可以說看似百花齊放的移動資訊閱讀行業暗地里卻在醞釀著一場裂變
這是一場移動資訊行業的入口之爭
用戶獲取的內容資訊都從哪兒來?微博微信瀏覽器以及新聞客戶端或者資訊客戶端這些都是入口
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直接導致傳統模式迅速失效核心要素被深刻顛覆場景成為入口核心
場景紅利又該怎么獲得?各家的做法是不同的
第一類綜合門戶派以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科班出身的新聞客戶端是主要成員媒體背書自是重要的屬性強品牌重內容新聞推送和報道的速度內容的全面和客觀性都只是必要競爭因素在此之上還需要再來各種差異化來強化體驗比如網易新聞的輕松一刻騰訊新聞的新聞哥或是佐證輕閱讀趨勢的到來
第二類純新聞聚合派是否有媒體屬性來支撐已經不重要了本身不產出內容做的是內容聚合與通過技術算法面向用戶再做分發今日頭條一點資訊ZAKAR以及新進入市場的天天快報都屬于此類他們PK的首要層面是技術與資源也就是新聞聚合之下的算法
第三類小眾個性派放棄大眾通過亞文化來卷入用戶并成為場景的動力機制使社群成為最大公約數的商業環境個性化自然是差異點但個性的顯著也會導致短期內不會面臨大眾買單抽屜新熱榜好奇心日報橘子娛樂都是典型的代表
今天是一個數據運營用戶經營的時代場景的背后是可量化的數據這對于既往的產品思維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考驗引用吳聲在《場景革命》一書中的觀點產品的功能屬性(Inside)+連接屬性(Plus)=新的場景體驗
回到今天的命題在新聞資訊行業所面臨的裂變中作為后來者或即將進入這個市場的挑戰者他們還能找到藍海嗎?
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關鍵點可以討論
第一是否能真的找到用戶的痛點
用戶的表達方式通常是我喜歡或我不喜歡在這種表達背后代表的正是用戶進行資訊閱讀的痛點是否被滿足
痛點可能在幾個方面
1.人人皆媒體的時代屬性為一大批原先的草根用戶提供了難得的自我展示機會與之對應的海量的過載的信息也正在朝向用戶襲來那么如此之多的資訊用戶該看什么不該看什么?
2.千人千面是近年來被反復提及的一個說法你追求看的全他追求看的快我追求看的專還有人追求看的怪在資訊的豐富和多元化特性之下用戶獲取資訊的需求又是否能在單一平臺上被滿足?
3.真的懂我是否能通過算法被滿足值得探討算法的背后是機器的推薦前提是根據你的興趣給你愿意看的內容同時將你不太關注的領域直接過濾掉短期來看用戶的感受或許是精準而從長期來看資訊構筑的世界難免過于閉塞
第二不同用戶以及用戶在不同階段對資訊內容獲取的需求或將不同
一二線城市用戶(特別是主流白領群體)是被各大互聯網企業首先洗腦的對象手機里沒打開過的APP微信里未讀的訂閱號內容已經成為常態如若不是極好的誘惑力(不論是口碑體驗還是經濟利益鏈接)恐怕他們已經練就成金鐘罩鐵布衫刀槍不入了他們自然也是新聞資訊客戶端們首先攻占的對象
與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不同天天快報的做法是在做下沉面對一二線城市精英用戶形成的存量市場對新聞客戶端已經很熟悉甚至產生審美疲勞的現狀之下并不意味著在二三線城市的機會也會減少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動的是創客空間在二三線城市的逐漸興起這里有大量的受過高等教育經濟收入穩定收入的年輕群體及大批的大中專學生他們渴望與一線城市接近和同步我想和大城市的人知道的一樣多我的生活很穩定但我很想多看看這世界也因此帶動了移動資訊閱讀領域的一片藍海我們值得相信這將會成為行業的另一個增量
第三內容怎樣才能有效地和用戶進行連接?
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以場景粘性為中心在場景中提煉出產品的核心能力然后不斷疊加出新的場景
在剛推出市場之時天天快報還叫做快豹據說后來因為馬化騰親自介入調整產品發展策略才更名為天天快報更名的同時還有產品運營策略的變化騰訊OMG(網絡媒體事業群)似乎有意將天天快報與騰訊新聞客戶端發展為移動資訊閱讀的左右手產品騰訊新聞客戶端產生在前產品側重覆蓋騰訊已有的用戶和打通資訊內容資源可以推想天天快報應該是要差異化發展騰訊新聞客戶端在一線城市和已有用戶面前已經高大上那么天天快報可以更有草根范兒更接地氣更垂直的下沉二三線城市去占領年輕用戶的手機
用戶體驗和場景粘性怎么做?
內容上做充分的聚合通過平臺的能量去吸引合作內容資源方包括微信公眾平臺QQ公眾平臺等等以及騰訊和合作媒體的內容資源
運營上做精準的分發在滿足用戶興趣點和個性化的同時不放棄價值內容就好像為用戶建造了一個興趣資訊的小屋然而總開著一扇窗讓你隨時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互聯網+閱讀不是一線城市和精英用戶的自嗨而是惠及到二三線甚至四五線城市普通用戶的互聯網+浪潮前面說到報道這個世界交給機器人和算法解釋這個世界交給自媒體來驅動而當下和未來重要的命題連接這個世界讓人與人信息對稱有效互動就是天天快報們的機會
每日一薦網易再有高管離職有道云筆記蔣祎航轉投宜信
天方燕談是 WeMdia 聯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