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醫保中國式困局:全球化OR本土化
專業健康險牌照申請長期處于停滯狀態近年來資本進入健康險又開始升溫繼太保安聯之后陽光保險國壽等也想要申請專業健康險牌照進入這一領域
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醫療保險是一種保障型的產品也就是說按年付費花一筆錢購買一個保障這不僅是一種財務保障更為被保險人提供就醫等各方面高質量的服務因而這種產品是一種風險防范和中國大部分消費者購買保險想要保本的預期很不一樣也正因為文化和認知上的差異中國用戶往往在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后抱著把本用回來的心理而過度就醫醫院由于缺乏監管也會配合用戶的這種心理導致商業醫療保險發展非常艱難
市場上提供這類所謂高端醫療險產品的大部分是外資公司或者是有外資背景的合資公司
高端醫療保險的三大特點
第一從高端醫療險的歷史發展軌跡來看高端醫療險從國際客戶起步在中國市場也就是外籍工作人員多為外資企業的駐中國高級員工這批人的特點是能夠很順利地理解保險的保障意義因此在高端醫療保險發展的早期階段這類產品有文化認同上的優勢因此提供這類產品的保險公司考慮的是全球一致性而不是本土化
第二正因為從全球一致性出發高端醫療保險的保障程度高價格也很高接受的公司大部分是外資企業然后慢慢發展成一些本土雇傭的高管也包括一些民營企業高管但是總體來說這類產品的保障性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在中國同樣的優質醫療服務并不容易獲得這也正是高端醫療保險最軟肋的地方雖然可以從產品設計上獲得較高的保障并且可以通過外資公司的全球醫院網絡獲得全球優質醫療資源但矛盾的是哪怕價格再高保險公司對本土的私立醫院或公立醫院VIP部門也沒有足夠影響力不能和服務方緊密合作去提供服務甚至不能保證服務的質量
從這三個特性來看高端醫療保險在中國的發展面臨兩大困境
一是局限市場規模極小且增長勢頭有限
第二則是和服務方之間缺乏緊密合作讓高端醫療保險不能真正成為一種優質服務產品沒有服務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使得高端醫療保險注定走不遠
首先從市場規模上看價格因素制約了高端醫療保險做大會員數量
這和醫院環境息息相關正因為中國的醫療服務市場極不透明包括高端私立醫院在內的服務方均缺乏和商業保險之間的數據溝通因此保險公司沒有能力介入整個就醫流程去控制費用于是不得不把這種費用風險轉嫁給消費者通過提高保費控制自身的風險這種做法一方面是面對服務方的無奈造成的但一方面也制約了自身市場的發展
第二點極為關鍵高端醫療服務所標榜的優質服務至少在現階段仍然是空中樓閣
高端醫療保險的差異化服務之一是醫院直付保險會員在看病時無須墊付現金而是由保險公示直接為其支付費用然而這種直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付目前的操作辦法是保險公司派現場人員墊付或者通過第三方公司墊付一些保險公司事后要求被保險人支付自費部分這是一種手動處理的辦法風險有兩方面
一方面事后向客戶追討是有風險的
另一方面這種手動模式下保險公司仍然是被動方數據和醫院沒有互通也沒有交流沒有能力去干預任何治療過程對控制費用和監管服務質量毫無益處
同時醫院的強勢讓保險公司提供醫療服務成為空中樓閣雖然高端保險公司建立了優質醫院服務網絡包括一些昂貴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的VIP部門但事實上要對服務產生影響力是很有限的
中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仍然集中在公立醫院高端醫療保險所針對的高凈值人群看重的恰恰是這些最優質的資源大部分用戶其實并不認可私立醫院(包括昂貴醫院)在治療復雜疾病上的能力用戶自然而然期望在購買了高端醫療保險的時候獲得公立醫院最好的資源但矛盾的是保險公司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公立醫院自身有量的優勢并不會倒求保險公司給其帶流量而且公立醫院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體系保險公司并沒有任何談判的籌碼所謂轉診綠色通道公立醫院專家VIP預約其實保險公司并沒有能力向用戶保證可以做到
最后所謂的疾病管理等符合國外保險控制費用和提升用戶體驗的服務也很難在中國的土壤里展開被用戶認可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這些用戶最想要的資源恰恰也是最難撬動的也是最沒有經濟動力去做疾病管理的因為疾病管理作為控制費用的手段之一并不能直接帶來收入這并不是名醫有動力去做的因此高端保險所謂的疾病管理服務和市場資源是錯配的
由此來看中國目前由外資公司或有外資背景的合資公司所提供的高端醫療保險在服務上只是空中樓閣無法對服務方產生影響注定了高端醫療保險只能局限在很小的市場里而且很難控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