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抗腸炎藥物緩釋技術
2015年10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包括克羅恩氏?。╟rohn disease)以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都是極難治愈的疾病最近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Disease》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是通過一種可以特異性與大腸中的發炎部位結合的水凝膠進行抗炎癥藥物的靶向性緩釋在小鼠腸炎模型中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炎性反應的嚴重程度
長期的系統性的抗炎癥藥物治療會產生負面的效應包括免疫力下降等雖然市面上有一些抗炎藥物灌腸劑但這些藥物需要保證灌腸劑在炎癥部位的滯留而高劑量的灌腸劑會引發系統性的擴散由于在炎癥發生期間大腸粘膜層的降解會導致一些帶正電的蛋白的累積比如transferrin抗菌肽等因此作者們開發出一種帶負電的水凝膠便于特異性結合這一水凝膠由抗壞血酸棕櫚酸酯構成該分子能夠相互結合形成微球結構內部是疏水的環境便于疏水性藥物的結合
炎癥部位的另一特點是存在大量的基質金屬蛋白酶該酶能夠破壞抗壞血酸棕櫚酸酯分子之間形成的共價鍵從而便于藥物的釋放
在優化完水凝膠與藥物的濃度之后作者通過實驗驗證了該緩釋劑能夠在人&鼠的巨噬細胞激活的情形下釋放內部的藥物該水凝膠能夠特異性集合在transferrin合成表面以及IBD患者的炎癥部位樣本的表面
之后作者們利用兩種不同的小鼠炎癥模型(TRUC自發性腸炎與DSS誘導腸炎)對該技術的效果進行了檢測在上述兩種模型中該水凝膠均能特異性結合在大腸炎癥病發的部位后續的檢測也表明該方法能夠有效降低炎癥反應程度
這一技術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降低了傳統藥物帶來的系統性副作用事實也證明這一新型技術能夠使藥物特異性地停留在炎癥病發部位從而避免對其它正常組織帶來不利影響
該水凝膠的制作材料均通過了美國食品安全檢測局的認可可以用于包裹不同類型的疏水性抗炎藥物
兩名復旦的大學生經過兩年的實驗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的應用于腦血管病治療的醫用液體栓塞劑他們的研究已經在動物模型上進行了有效實驗治療效果符合預期目標他有信心在未來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以研究出中國創造的改良醫用液體栓塞劑為臨床醫學實踐作出貢獻
根據中國衛計委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主要情況顯示22.45%的居民死于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病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健康殺手據了解相對于傳統的開顱手術血管介入栓塞術這種新型的治療方法取得了矚目成就但這種手術對醫生和手術工具材料要求都非常高目前介入栓塞術的核心研究熱點就是如何開發更安全效果更好操作更方便成本更低廉的栓塞材料
周峰表示他在臨床實習中發現傳統的栓塞劑有血管毒性易粘管誤栓后無法補救進口材料價格昂貴等問題他就想能不能研發一種新的材料來解決這一問題在導師的支持下他聯系了化學系易濤教授及陳黎明同學開始開發擁有自主產權的新型醫用液體栓塞劑
我們試驗了幾十種材料經過大量的篩查和驗證最后選擇了石墨烯為主料周峰說人體溫度一般在37℃左右他們研發的新型栓塞劑很聰明在 32℃的溫度以上的情況下會自動從液體變成固體完成栓塞術此外這個栓塞劑還可以糾錯若醫生對栓塞位置不滿意可以用冷生理鹽水進行注射栓塞就會從固體變成液體自動排除體外據了解目前該栓塞劑已經在大鼠兔豬等身上證明了有效性同時他們在大鼠體內進行了毒理試驗遠較同類研究觀察時間更長以期待更為嚴謹全面地獲取新型液體栓塞劑的各項臨床試驗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