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中國創造如何彎道超車?
同是機器人從北京到珠三角相差數千公里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不同于北京創投圈推崇的服務型機器人以制造業見長的諸多珠三角公司依舊在攻堅最難啃的工業機器人領域這些被工業界視作有可能再一次改變世界的技術普通用戶鮮有人知但生活中常見的電子食品醫藥類產品極有可能就出自這些機器人之手
這似乎是一個沒擺上臺面卻又確乎波濤洶涌著的產業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波浪潮中中國企業并未袖手旁觀一位聲學制造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國外工業機器人公司如ABB史陶比爾等仍處于行業頂端但一些國內公司已經在某些方面達到了國際較為先進的水準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國產機器人在同等質量性能下售價更低服務更好
不過即便行業再火熱大多數國內從業者們也坦言工業機器人離普及都還有一定距離而另一方面在工業4.0來臨前夜工業機器人的研發進度卻在和工人的流失速度賽跑
很難說誰會走到最后
中國創造
在珠三角的工業機器人公司中李群自動化算是一個典型代表這家成立于2011年的年輕公司今年4月獲得紅杉資本3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目前專注于輕量級小型工業機器人研發
李群自動化CEO石金博說如果公司在北京很有可能就做不下去
這并非危言聳聽石金博告訴記者雖然李群在機器人每一部分的設計上都是自己來做但元件的采購卻來自于其他公司而去年11月李群入駐的東莞松山湖機器人園區并不僅僅只是個辦公地其周邊還包括一批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以及智能裝備企業像機器人制造需要的配套電子器件鑄造磨具都可以便捷獲取
這些周邊設施無疑為工業機器人的設計制造提供了保障而李群自身有100多名員工研發團隊有50人左右專攻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解決方案的完善尤其是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技術是李群的一大優勢
從結果上來看石金博認為李群旗下的Apollo等產品起碼在穩定性上已經不比別人差而李群自身也建立了實驗室以及甚至高于歐標的測試標準來對機器人進行驗證這主要是因為工業機器人要想在行業取得一席之地創新是一方面不出錯也尤為重要
不過在其專攻的設計方面石金博卻坦言產品參考了不少別家的模式而李群在其基礎之上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創新此后在諸如細如螺絲釘選用的小問題上一再斟酌進行微創新最終形成了目前相對成熟的產品設計方案
事實上在產業鏈完備設計創新累積之后類似于李群這類國內機器人公司很可能還只是剛剛起步
一位不愿署名的工業機器人業界人士向網易科技表示雖然李群已經是國內行業中技術頂尖的企業在分揀抓取等工業操作上有較好的效果及較高的效率但在一些組裝場景下準確度依舊不高制造業公司還需進口國外設備
綜合來講國內這類頂尖公司在國際上可能頂多還只是二流水準該人士強調
技術之外拼價格和服務
在技術之外國內機器人公司也在試圖為自己增加一些核心競爭力
與李群自動化師出同門的固高科技同樣在運動控制技術上有不少積累其董事高秉強認為固高一直在遵循1元到1000元的產業鏈乘法效應即研發機器人控制器賺1元錢下一環集成商賺20-50元再下一環的設備商可賺500元固高本身目的不是為賺錢
為更下游的廠商提供更優惠的價格以及更大的利潤空間或許已經是國內機器人企業的某種共識
據業界人士稱一臺國外頂尖廠商的工業機器人設備叫價如果是30多萬國內也就十幾萬即便像李群這種在國內售價較高的企業也只是20萬左右相對國外產品有著一定價格優勢如果企業對機器人的要求不太高很有可能會采購國產產品
而對于價格低廉的原因業內人士稱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力成本諸如中國香港普通工人的成本是1.1萬到1.5萬國內顯然低很多另一方面國外產品進口中國本身就存在稅務問題售價必然不如國產有吸引力
不過僅僅是低價工業機器人依舊走不出前幾年珠三角中國制造的影子除了上述在運控設計上的優勢外國產產品還將服務支持納入到核心競爭力之中
石金博告訴記者由于工業機器人的特殊性機器一旦停擺很可能讓使用方遭受較大損失所以服務支持是一個較大變量而有些國外廠商由于時差問題很難對這些服務支持需求即時響應即便響應不成問題由于這些公司配套產業都在國外維修支持的周期也會相對較長
相對而言國內廠商的此類問題較少通過建立本地化的服務支持加上配套產業鏈帶來的優勢不少問題可在較短時間內解決進而提高工業機器人在實用中的效率
然而在不少人看來價格和服務在這個技術主導的領域只能作為附加值存在要想在中國創造上彎道超車還需要提升研發設計實力本身
產業熱背后為什么還是沒普及?
拋去國產和國外機器人之爭一個更大的問題在于即便出現了較多成熟廠商國內機器換人的計劃還是沒能完全落地哪怕是從2006年就開始推動機器人計劃的富士康目前給出的計劃還只是每年增加超過1萬臺機器人和10萬套自動化設備普通勞工的招聘也并沒有停止過
工業機器人的普及進度直接制約了行業內諸多廠商的發展速度事實上李群自動化去年一年只賣了幾百臺機器人哪怕是該領域的四大家(即瑞士ABB德國kuka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一年也只有數千臺的量
這個數量想真正驅動工業4.0還遠遠不夠
一位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他一直關注工業機器人但他的工廠至今還是以人力為主部分產品線會引進一些工業機器人試水但基本是一個產品線一臺不會將某個產品線全部換成機器人怕出問題他補充道
更多的在諸多引入工業機器人的產品線上依舊會有專人進行看護幾乎不可能完全自動化
|在石金博看來產業沒有大規模爆發究其因還是因為現在正處于一個過渡期企業都還處于實驗階段他們不可能一上來都換上機器人而沒有足夠的經驗就換會在制造生產上造成很多漏洞
更進一步來說中國的制造業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機器人這主要緣于引入機器人后從產品工藝的規劃上都需要重新設計諸如接線這個流程以前會將產品線設計成人力來手動連接連線的路徑是彎的引入機器人后直連是更為方便的選擇但產品線還做不到石金博舉了這個例子并表示即便機器人能到位如果沒有產品線的支持也達不到效果
廠商需要積累經驗同時產品線需要更新換代這個過程需要歷經一些年頭什么時候制造業能踏入機器人時代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真的難以估計
不過工業機器人的想象空間依舊誘人不僅僅是電子食品等領域未來更多的領域都很有可能將機器人引入對于機器人來說操作的對象無論是建筑垃圾還是食品它們并不知道我們只需要設定程序邏輯就行了石金博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