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金花”的研究
茯茶金花的研究
日本學者松下智在《中國名茶之旅》一書中將湖南黑茶中的茯茶稱之為神秘的絲綢之路茶茯磚茶的神秘在于有著神奇的保健功能以至于西北少數民族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將茶視若生命而茯磚茶獨特的保健功能主要來自茶中一種金黃色顆粒狀菌種俗稱金花
認識金花
茯茶品質要求茶葉中金花普遍茂盛顆粒大色澤鮮艷呈金黃色不含雜菌金花普茂是品質好的表現沒有金花則不合格最初是西北少數民族的牧民從飲用實踐中體會到金花生長好的茶滋味醇和沒有苦澀味或少有苦澀味更能去油膩利消化真正從事金花研究的首先是中茶公司的徐國楨 1941年徐挑取少許菌種接種于PDA培養基上于24度培養5天再行單孢分離獲單孢菌種可惜的是培養的菌種只是無性階段未見有性階段他認為通過發花的茯茶湯色變棕紅滋味變醇和其研究報告描述了金花菌的形態和在真菌學中的地位 1952年趙學慧也進行了研究指出此菌為子囊菌綱閉囊殼菌類曲霉菌屬受研究條件限制他只能初步定為謝瓦氏曲霉或葡卜曲霉1953年中國茶業公司設專門小組與黃海化學工業所聯合進行研究認為金花菌歸于灰綠曲霉不屬于黃曲霉金花是子囊堆不是曲霉的分生孢子屬于有益微生物
1957年胡建程等在《四種磚茶中霉菌分離與鑒定》一文中指出茯磚茶中的黃色霉菌可能是灰綠曲霉菌黃色粉末狀的有性孢子其后鄧冠云及四川輕工學校發酵研究組等對此菌也作了研究多數鑒定為謝瓦氏曲霉A.Cbe-valieri因此謝瓦氏曲霉成為此后一段時期的標準稱呼
1987年湖南農學院溫瓊英教授等對黑茶中的主要微生物作了進一步研究并對金花進行了重點研究她對該菌的子囊孢子進行了電鏡觀察并拍攝了照片也作了其它培養特征觀察并請中國科學院齊祖同協助鑒定齊祖同用英聯邦真菌研究所的冠突曲霉模式菌株172280作了對比認為此菌與模式菌株在培養特征和顯微特征是一致的他將此菌初步定為冠突曲霉并提出了兩條與此不符的保留意見但還是暫時采用了冠突曲霉的名稱 1990年倆人對該菌作了進一步研究認為使用冠突曲霉這一名稱與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相抵觸正式將該菌種鑒定為冠突散囊菌[溫瓊英茯磚茶中優勢菌的種名鑒定《中國茶葉》199062-3齊祖同茯磚茶中優勢菌種的鑒定《真菌學報》199093176-179]
次年溫瓊英教授也在《茶葉科學》增刊茯磚茶發花中優勢菌種的演變規律一文再次談到因該菌的模式和原始描述包含了有性型所以使用冠實曲霉這一名稱與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第59條原則相抵觸它的正確名稱應是冠突散囊菌無性型名稱是針刺曲霉1990年貴州農學院劉作易也對茯茶中的金花菌作了詳細的研究并發表了研究成果--《茯磚茶金花菌分離與鑒定》其后又根據齊祖同的照片進行了比較認為該菌應鑒定為間型散囊菌(《貴州茶葉》19932 目前有的稱呼為謝瓦氏曲霉多數稱冠突散囊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