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瀠溪有棵老黃葛樹 樹齡超過190歲
順慶區瀠溪街道有棵樹齡上百年的黃葛樹居住在當地的退休教師袁澤松為了給老樹尋找年齡證據歷時3年遍訪當地38位老者 亭亭如蓋的黃葛樹成了袁澤松的老朋友如今沒事他就到樹下歇歇腳感受老樹律動的勃勃生機
辛苦求證 遍訪老者查古樹生日
袁澤松是小學退休教師今年61歲3年前 他與瀠溪職中一位老友共同發起一項公益調查 為瀠溪油坊街口老石橋之上的黃葛樹考證生日及出處為此袁澤松時常端個茶杯走家串戶尋訪老者從口耳相傳的故事中尋找依據
治史不能依靠推斷和演繹 必須要實證袁澤松的辦法是從眾多老人口中尋找相同的說法進行歸類然后用現代學術方法加以佐證歷時3年他遍訪當地38位老者他從眾多老人口中得知老石橋之上的黃葛樹栽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距今190年 這與南充市園林專家普查古木時 認定的黃葛樹樹齡在150年以上的結論基本吻合
關鍵問題是圍繞探究黃葛樹的起源樹下石橋的成因我把瀠溪古鎮的歷史翻出來讓人們對古鎮的歷史有所了解袁澤松說瀠溪是南充城區北面的重鎮梳理它的歷史有助于傳承古鎮文化
古鎮起源 繞河而建的徙民小鎮
清康熙前期因戰亂和瘟疫導致四川人口劇減其后在官方推動下湖南湖北 廣東 廣西等地居民大規模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據袁澤松考證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湖北麻城的18戶人家遷到瀠溪在三角地帶繞河而居
袁澤松說 這段歷史既有老人的口耳相傳也散見于瀠溪居民的家譜有家譜記載當時這一帶只有幾間茅屋所見皆白骨18戶人家劃地而居寄身幾間茅屋砍樹建棚 利用河灘土地耕種 在此延續香火聚居成鎮
18戶徙民有12個姓氏隨著他們對周邊土地的墾荒 他們用各自的姓氏標記那些新墾的土地于是瀠溪周邊出現林家壩張家灣馬家梁等地名有些地名沿用至今在此過程中這些披荊斬棘的先民為河的命名發生了分歧為調和矛盾根據初徙此地有雞鳴之聲于是將河取名為鬧雞河后因讀音誤傳此河也稱鬧溪河
古橋誕生 知縣踩橋與瀠溪命名
袁澤松說 三面環河的瀠溪古鎮起初只有18戶人家但是它位于交通要道很快成為南充城郊的重要驛站 一度與南充城郊的老樹埡馬市鋪等驛站齊名
清初鬧溪河上只有幾個石墩每遇漲水季節旅人過河極為不便清道光五年鬧溪河驛站的寺院用功德箱籌集的資金架起一座4孔石橋橋成之后又在橋頭栽下黃葛樹此樹至今已有190歲了
據袁澤松考證當時鬧溪河驛站的百姓建起石橋后引起轟動管轄此地的知縣從南充趕來親自踩橋踩橋后那位知縣余興未盡覺得用鬧溪河的河名來指代驛站不準確鑒于驛站三面臨河于是取瀠繞鬧溪河之意命名為瀠溪
知縣踩橋的典故散見于順慶區地志辦收集的一些民間資料后因瀠溪鎮漸漸興起鬧溪河遂改為瀠溪河而這個新的河名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出現在官方文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