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頻電刀損傷大,還是我們用的方法不對?
電刀的發明讓原本處于冷兵器時代的外科手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在腹腔鏡手術中的重要性更不必多說那么題目對高頻電刀提出的質疑又是從何講起呢
學術界的爭論
此問題首先要追溯到在 Surgical Endosc 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腹腔鏡手術中電刀引起的炎癥反應」
文獻原文截圖
文中將術中使用與未使用電刀的結果進行對比并把 LC 術中的炎癥反應量化得出研究結論是
手術創傷引起的炎癥反應在 ED(電刀切割)時有顯著升高其中以 IL-6 和 TNF-a 為主
這么說來高頻電刀有害健康
對此Gustavo 等在同一個期刊(Surgical Endosc)上發文提出了質疑如下圖
文獻原文截圖
作者表示盡管對前文大部分結論表示贊同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對于炎癥反應的顯著升高文中并未闡述其臨床重要性即細胞因子升高后的實際后果為此作者開展了新的研究使用迷你腹腔鏡手術行 LC 手術并常規使用 ED包括膽囊動脈的燒灼
研究中對超過 2000 名患者進行了手術操作均嚴格遵照 ED 使用規范過程中無膽總管損傷和相應 ED 副作用導致的延遲愈合大多數患者術后 24 小時內出院且無特殊不適主訴
Gustavo 提出
如果在前文的隨 RCT 中能提供更多細節包括針對 ED 使用的特殊設定特別是每個病例中的能量參數電流使用時間等就能明確細胞因子水平的提高是否與 ED 能量有關否則兩者間的因果關系難以證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文作者的數據中51 人有 2 人(約 4%)的患者在 LC 術后發生了膽管損傷
這兩例患者在數據分析時被排除在外但是本事件則讓我們對于醫生的手術經驗有所擔心考慮到一般膽管損傷的發生率僅為(0.3%~0.7%)4% 的損傷率將近超出了 10 倍
這就說明在本次 RCT 中炎癥細胞因子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因為過度 ED 能量所導致的
看到這里你有何感想支持哪一種觀點
如果仍難以辨別請繼續往下讀掌握高頻電刀更多信息才有助于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電刀的發明及原理
1924 年Cushing 將 Bovie 設計的高頻電刀技術引入外科手術中在控制出血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術中組織切除的精確性Cushing 確信這項技術能幫助自己安全而有效的完成高難度的腦部腫瘤手術
然而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都從未學習過這項革新技術背后的物理原理優點自不必說而不足之處是電切所帶來的高溫和電流橫向擴展(特別是單極模式的使用)均會造成周圍組織的嚴重損害
在 60W 的功率下單極電刀持續 1s 時間會造成平均 3.5 mm 的危險擴展但是如果使用時間大于 2s擴展范圍則會超過 20 mm
因此相較于短脈沖長期持續的電流會增加周圍組織的損害
電高溫損傷則來源于手術區域的能量轉化或是手術區域以外的雜散電流(所謂屏外損傷)其他如絕緣失敗直接耦合及電容耦合都會導致雜散電流
因此手術團隊的成員除了專業技術知識也應具備對電外科手術的全面認識包括生物物理學設備的基本原理以及對組織的影響
對術者來說擁有完整的知識儲備并依照安全準則謹慎使用 ED 是極為重要的
LC 術中電刀安全使用原則
1. 電刀使用同時須有電極反饋監控
2. 單極或雙極電刀均使用混合模式(電切≤30W電凝≤25W)
3. 禁止對電刀操作范圍附近的組織使用金屬鉗夾閉
4. 使用短脈沖持續時間小于 1 秒
5. 為了避免損傷電刀的使用必須遠離重要組織至少 10 mm 以上
6. 當動脈直徑 > 2 mm 時使用解剖鑷電凝(普通鑷子寬度約為 3 mm)
其實該技術本身并沒有錯相反未接受正規的安全使用培訓是造成電外科手術醫源性損害的主要原因
技術改進
同樣區分電流密度(CD)和電流強度(CI)這兩個概念對于安全操作來說也十分重要單位面積上流通的電流量稱為電流密度即 CD = CI/接觸面積(A/mm2)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電鉤相較于抹刀和大型鑷子能更精確的傳導高頻電流在特定區域傳導相同能量時細薄工具傳導更加精確的同時保證對周圍組織影響范圍更小
恰當的使用電外科手術技術可以限制細胞因子水平的提高也能避免膽總管的損傷根據經驗更合理的使用電外科手術可以防止膽總管的損傷
此外對工具頭的直徑做微小改變可以對電流密度造成指數級的變化這樣一來在低功耗的同時也保證更加的安全有效
目前更新的電外科技術包括主動電極檢測系統組織反應發電機以及血管密封系統不僅提高了電外科手術的安全性也證明了該領域的強大生命力
我們應通過不斷提高技術以保證病人的安全并達到更好的療效只要該技術被正當運用外科醫療水平一定會隨著安全性的不斷提高有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