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如何讓你患上各種疾病
這篇文章是對《過度診斷》第九章的縮寫原作者是達特茅斯醫學院的韋爾奇教授等人中文版是于達特茅斯醫學院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的黃雅莎翻譯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縮寫于此并不代表我贊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我真的贊同他的大部分觀點
我很喜歡基因科學在中學里我喜歡用孟德爾發現的遺傳定律計算各種基因型的概率在大學里我驚奇地學到地中海貧血癥患者居然能抵抗瘧疾在醫學院里我對DNA的機理著迷遺傳學是一種將數學計劃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神奇地組合在一起的學科
但我對類似23andMedeCODEme這樣給健康人做基因檢測的服務沒什么興趣簡單來說基因檢測就是尋找基因中的風險因素由于每個人都有患某種病的風險這種檢測會讓我們所有人都變成病患基因組科學的迅速發展使得基因檢測的項目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質問有多少人將會被不必要地告知自己有某種程度上的異常?我們應該對他們采取什么措施?
想象一下一位90后姑娘往樣品采集器中吐了一口唾液然后將其寄給了某家基因檢測公司幾周后姑娘收到了基于她的基因數據得到的解讀報告終生患卵巢癌風險8.5%比普通人高4倍心臟疾病風險40%比普通人高1.25倍但并沒有告訴姑娘改如何達到最佳健康狀態也不知道做什么可以保持健康
我思考了一個重要的差別即對人類基因科學了解更多和對你自己的基因組了解更多之間的差別兩者是完全不相關的我完全贊同追求科學但我非常擔心個人基因檢測可能帶來預想之外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的產生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懂的比我們實際懂的多
更多檢查更多干預
乳腺癌風險高的女性可能會很早就開始高頻率地做乳腺X線檢查前列腺癌風向高的男性可能會很早就開始做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
乳腺癌風險高的女性可能會服用他莫昔芬甚至切除乳腺的方式來預防前列腺癌風險高的男士可能會服用非那雄胺或者切除前列腺來預防
遺傳學不是宿命
基因檢測試圖不考慮環境等其他因素僅憑基因型來預測你的表現型對于已知的表型比如眼睛的顏色真的有必要再通過基因檢測確定一下?如果你乳糖不耐受超喜歡吃香菜會因為基因檢測告訴你乳糖耐受喜歡吃香菜而改變生活習慣嗎?
基因異常不等于疾病
有些疾病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這些是罕見的遺傳病但大部分疾病都是基因人體和環境互作用的結果
并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反映到表型上外顯率(penetrance)是衡量基因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預測表現型的指標即使是BRCA1和BRCA2這樣跟疾病密切相關的基因其外顯率只在30%~70%之間(編者注在亞洲人中的外顯率應該更低)其他跟疾病有關的基因的外顯率要遠低于這個值
癌癥風險高該怎么辦?
一位20歲的男士做了基因檢測前列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3倍死于前列腺癌的風險高達6.9%這個風險是否意味著應該采用預防性前列腺切除術?或者他需要開始激素治療嗎?但這會導致勃起障礙和男性乳房發育那剩下的唯一辦法就是多做檢查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篩查假設這個檢查真的能幫你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是不是即使你死于前列腺癌的風險只有2%也會定期去做這個檢查?那基因檢測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現在怎么做?
我們解讀基因組的能力遠遠領先于我們判斷基于解讀基因組所做的醫療干預是否有道理的能力
讓健康的人們了解他們患病的風險真的是通往健康社會的路線圖嗎?讓年輕人在離死亡還很遠的時候就關注他們可能的死因這真的是健康的做法嗎?而且基因檢測不需要等到20歲才做在懷孕時就可以給胎兒做基因檢測很諷刺的是最健康的人群可能正是那些對自己的DNA一無所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