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樽最早見于戰國 盛行于漢晉
圖一
圖二
金樽樽同尊形聲從木從尊尊亦聲尊本義為推崇好酒木與尊合起來表示盛裝名酒的木容器為中國古代的盛酒器具圖1 所示是一件東漢鎏金熊足銅樽原名鎏金奩通高19.5厘米口徑20厘米樽體呈圓筒狀子母口口上承蓋直腹平底下附三個蹲熊足器身通體鎏金飾三組旋紋旋紋間飾兩周鎏金花紋帶以自然的白銅為襯地鎏金圖案為繁密而流暢的金色流云紋珍禽瑞獸出沒云氣間形象可辨者有羽人仙鹿朱雀應龍飛雁展翅獨角獸等兩側飾有對稱鋪首銜環耳器內壁涂一層朱漆以美化器物蓋隆起頂部有一環狀窄凸棱環內正中有一小孔蓋中部飾等距離的三個小圓孔器物因部位不同分別施以鎏金刻劃焊接等工藝紋飾流暢而有生氣雕刻精細
酒樽最早見于戰國
歷代騷人墨客結緣金樽飲酒抒懷漢樂府《隴西行》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應玚》列坐蔭華榱金樽盈清醑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北宋著名隱士林逋的《山園小梅》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與金樽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乾隆皇帝曾御臨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詩句刻于河北天津薊縣乾隆行宮獨樂堂碑廊雍正皇帝第五子和親王弘晝亦曾留下成名作《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洞明世事耽酒味請吃喝與被請吃喝要謹防陷阱嘍而漢樂府《隴西行》的清白各異樽是指裝著清酒白酒的桶形樽和盆形樽謝靈運李白等詩歌的金樽則是鎏金銅樽如圖 2所示就是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漢代鎏金銅樽
酒樽最早見于戰國盛行于漢晉
當時上流社會常置于席案飲宴時先將貯藏在甕壺中的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入耳杯然后奉客考古中兩漢墓出土的彩繪陶樽鎏金銅樽玉酒樽綠釉酒樽漆木器酒樽均有發現然厘定其器名不統一因酒樽形似奩(lián)有圓形(直壁有蓋)長方形多邊形大多分層流行于戰國至唐宋間故而專家定名奩1962年山西右玉大川村出土2件器口與蓋下子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銅溫酒樽為筒狀有蓋三獸足另有1件為盆狀鎏金獸足酒樽從此其樽銘文定名得以確定可知鎏金銅酒樽除盛酒外還用作溫酒兩漢時期帝王諸侯等貴族使用的珍奇銅器上常施以鎏金工藝《史記封禪書》方士李少君對漢武帝曾說祠灶則致物致物則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則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闡則不死漢代統治者使用鎏金青銅器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奢侈生活的需要更是為了延年益壽封闡成仙
南陽簡稱宛是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有南都帝鄉陪都之稱《漢書食貨志下》今開賒貸遂于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五大都城)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當年的南陽為僅次于東漢首都洛陽的第二大城市南陽漢畫館珍藏的3000多塊兩漢畫像石可為佐證
1933年4月這件東漢鎏金熊足銅樽出土于南陽縣石橋鎮南門外東漢墓被民眾教育館征得抗戰時期民眾教育館的劉玉奇同志為保護該樽曾攜樽流亡各地解放后此樽由民眾教育館移交南陽市文化館定名鎏金奩后改名鎏金熊足銅樽1959年10月南陽市博物館成立此器被移交南陽市博物館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