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卡特彼勒之道:創新,成功的基石
我們在嘗試通過自己的方式實現自我顛覆創新而不是被他人的創新所顛覆在2015年度股東大會上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歐博赫曼對創新作出了這樣的詮釋歐博赫曼所指的創新遠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
閱讀《卡特彼勒之道》一書會發現卡特彼勒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創新史
2006年卡特彼勒奠基人之一第一臺履帶式推土機的發明者本杰明霍爾特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以表彰他的天才靈感和企業家精神
早在1904年霍爾特成功研制第一臺蒸汽履帶式推土機兩年后他又研制出第一臺天然氣履帶式推土機1925年霍爾特制造公司和貝斯特公司合并組成卡特彼勒推土機公司隨后卡特彼勒率先向市場推出以柴油為動力的履帶式推土機多年來卡特彼勒一直跟隨創始人的腳步在渦輪增壓技術電子控制系統燃油系統驅動系統等方面引入突破性的解決方案目的就是推進客戶成功
要么創新要么被淘汰在互聯網+時代卡特彼勒更是與時俱進
今年2月卡特彼勒首個數據創新實驗室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成立其宗旨是推動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創新今年4月卡特彼勒宣布將成立分析和創新事業部以更好地利用數據分析推動創新為客戶提供支持2015年卡特彼勒還定義并開展13項重大技術創新包括設立監控設施開發下一代預測性數據分析等等
歐博赫曼有一句話揭示了卡特彼勒目前在技術創新方面順應時代潮流所做的一切卡特彼勒有一個特點是‘大’大型卡車大型設備和大型發動機而大數據是我們清單上要實現的下一個‘大’在卡特彼勒當前服務的行業中卡特彼勒擁有的聯網設備和發動機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歐博赫曼說超越物聯網的范疇卡特彼勒已經向大數據網絡發展
卡特彼勒對研發創新有著長遠的投入即使遭遇經濟危機研發投入也不打折扣其中國掌門人陳其華介紹卡特彼勒在中國無錫設立世界級的研發中心就是在2009年當時正值全球經濟危機經過多期擴建這里已建成發動機研發實驗室和電氣試驗室等重大設施共有900多位研發工程師已成為卡特彼勒全球重要的旗艦研發中心之一
在我們所在行業卡特彼勒的研發中心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我們是真正地在做研發陳其華表示每年卡特彼勒全球研發投入超過20億美元持有1.5萬多個被批準和等待被批準的專利
在卡特彼勒人人都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和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創新不僅僅是新的裝置和產品它還關系到業務流程管理流程以及工作個人責任和社區責任的幾乎每個方面
正是創新指引卡特彼勒走過了一些艱難的歲月20世紀80~90年代卡特彼勒面臨一系列生死攸關的危機通過內部結構的重塑管理機制的創新生產方式的調整等卡特彼勒制定出一條持續發展的長遠之道
卡特彼勒原來采用等級制功能化的架構公司內部包含了制造工程定價人力資源和市場等各部門底層管理者必須得到六七個上級領導的批示才能實施某項工作1985年開始在時任掌門人喬治舍費爾的帶領下卡特彼勒開始了組織構架創新17個業務部門取代了裁撤的總務中心公司以凈利潤資產收益率以及多種質量評估指標來評估部門業績
1986年舍費爾啟動了斥資18億美元的工廠現代化計劃未來之廠該計劃重整了整個生產過程從研究與開發進而拓展到對制造工廠所進行的根本改造不再走批量生產的道路
對產品質量的管理創新當屬2001年開始執行的六西格瑪項目如今卡特彼勒有近三分之一的員工直接參與到六西格瑪的實施工作中去其顯著的效果有例為證2003年卡特彼勒位于北卡羅萊納州的工廠每套機器的組裝費用下調了25%但產量依然增長了26%
再制造和融資租賃則是卡特彼勒在服務領域的重大創新卡特彼勒從事再制造業務已經40多年已經把再制造打造為一項可持續的新興產業卡特彼勒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拓展融資租賃業務為全球客戶提供設備金融服務可選方案2004和2005連續兩年卡特彼勒分別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提供融資租賃服務的公司以及為數不多在中國第一批開展再制造業務的廠商這兩項服務的開展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鮮活的范例推動了中國工業服務領域的升級
在中國卡特彼勒的創新還有更深層的思考對陳其華來說他所考慮的創新必須適應中國國情和特色即他稱之為接地氣的創新內容什么樣的創新模式能適應中國經濟的短期調整?卡特彼勒有哪些資源和創新技術可給予客戶更好的支持?一些大型央企我們該怎么以創新的思維和他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不難看出這些問題將卡特彼勒的創新與區域特色結合了起來而且很好地反映了對道格拉斯歐博赫曼所提出的設備內外創新即設備本身及其外部環境同時突破這一概念的本地踐行
創新是我們保持基業常青的方式正是這種恒久精神和開放態度成就了擁有90年歷史的卡特彼勒
點評
在競爭充分的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要想長期與龍共舞不創新就會跌落舞臺如果僅僅把創新理解為卡特彼勒具備下一代動力總成以及這家公司前瞻性的大數據等產品研發上的創新未免過于局限在這家公司的戰略中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內部結構的重塑管理機制的變革生產方式的調整生產和服務的提升等都屬于創新課題長袖善舞根基在于創新面對世界的舞臺也唯有創新自強才能打破競爭的藩籬
本土品牌企業目前固然具備市場拓展和整合全球資源的一些能力但企業和整個社會對種種創新的鼓勵和保護應該是當下不容忽視的因為不如此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