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代人:中小鞋企為何“十動然拒”
[摘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越來越多的惠州大中型制造企業采用全自動化生產線在不同工位以自動化機器設備替代人工提高了生產效率這背后是惠州近年來力推新一輪技術改造
走進TCL多媒體制造中心的彩電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不是人頭攢動的場景而是全自動生產線上機器自行運轉的忙碌景象全自動導引運輸車全自動鎖螺絲機全自動模組翻轉機全自動包裝機流水線上各種機器輪番上陣一臺臺電視機由此自動化完成裝配測試包裝快節奏合格下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越來越多的惠州大中型制造企業采用全自動化生產線在不同工位以自動化機器設備替代人工提高了生產效率這背后是惠州近年來力推新一輪技術改造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81.9億元增長147.5%居全省前列
然而與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類企業紛紛進行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所不同的是惠州的傳統制造業如制鞋紡織服裝等行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由于資金不足融資門檻高等因素并缺少本地榜樣示范帶動對機器換人積極性不高普遍還在觀望
相比周邊城市機器換人如火如荼惠州企業開展技改的熱情也整體偏低面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形勢企業不進則退市場競爭也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如何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研發搶占行業高點怎樣解決現存問題讓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機器換人行動快起來進而增強創新實力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惠州產業轉型發展待解的難題
1亮點多家大企業斥資上億元推動技改
作為惠州的支柱產業之一電子信息產業是目前技術改造較集中的一大領域事實上近年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生產技術和品質工藝提出更高標準要求加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用工荒以往依靠人海戰術的低端加工模式已不再風光惠州的電子信息類企業也在陸續推動機器換人
記者走訪發現TCL集團德賽集團華陽集團僑興集團等龍頭企業近年來都大手筆進行技術改造投入資金動輒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主要是以采用全自動化生產線為突破口試圖打造自動化和信息化集成智能化工廠
僑興集團旗下手機生產企業僑興電子公司制造中心總監魯彬介紹從2013年下半年起該公司就開始投入上億元在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和推廣方面無論是生產過程中的高速貼片芯片封裝自動封膠等環節還是光學檢測測試組裝等環節均引進一些標準進行自動化升級
魯彬說該公司擁有的8條先進的SMT表面貼裝技術高速生產線全部是用的德國西門子的生產設備通過這些舉措可以少招聘近1000名作業員工產品的質量也得到大幅提升
僑興集團財務副總監汪炳春透露該集團計劃近兩三年內共計投入3億5億元先后完成旗下多個子公司的自動化更新步伐向著工業4.0的趨勢發展朝著智慧工廠的目標邁進
同樣在手機制造上TCL通訊近年也較大規模投入自動化設備以前一條30人的手機組裝線上要有10個人進行產品質量檢測但當TCL通訊投資逾千萬元的全自動MMI人機交互測試設備去年啟用后每條線只需4個人
而TCL多媒體制造中心圍繞建立智能工廠斥資近4000萬元推進彩電生產自動化項目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大幅節約了人力成本預計每年可節省費用近3000萬元
華陽集團在LED汽車電子制造等方面也不斷推進機器換人2014年8月華陽光電正式投入使用全自動化生產線從燈具零配件的自動上料自動剪線自動安裝燈頭到自動翻轉自動焊錫自動測試等工序全部由機器人完成
通過機器人取代工人僅一條LED球泡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可以提高600%左右直接人員減少75%華陽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鄧惠慶說
華陽通用電子公司則以德國工業4.0和美國智慧工廠為藍本去年12月規劃擬投入1億元建設華陽智慧工廠項目將打造全球一流的車載電子產品生產基地
技術改造給企業帶來了好處通過半自動化自動化改造華陽集團每年可減少人工1000-1500人根據計劃該集團今年將加大技改投入繼續引進機器人推進信息化與智能生產融合打造智能工廠
自動化升級改造只是加強技術創新研發的一方面如今惠州不少大企業越來越舍得花錢搞研發以TCL集團為例2015年上半年其研發總投入就預計達到16.2億元同比增長22.1%|
2隱憂今年有意技改的規上企業僅逾一成
近年來惠州技改投資不斷增長2011-2013年惠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分別增長61.5%48.1%和44.4%2014年惠州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完成160.8億元總量居珠三角第3位全省第4位;增長54.5%增幅居珠三角第5位全省第11位
盡管工業技改投資高位增長但從全省來看惠州的情況并不算特別突出相比高富帥的大型企業的高熱情比較差錢的中小企業面對工業4.0以及機器換人的熱潮表現得比較平靜甚至冷淡
企業技改積極性不夠強是目前惠州工業技術改造面臨的一個隱憂去年底的官方數據顯示惠州全市1031家主營業務5000萬元以上的被調查企業中有技術改造意愿的只有236家僅占22.9%
而根據經信部門近期的數據全市180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015年有意向開展技術改造的企業有249家雖計劃投資額較大約為180億元但企業數量占比僅為13.8%有技改意愿的中小企業的比例則更低企業想技改要技改能技改爭技改的氛圍還沒有形成
相比之下珠三角不少城市的企業技改熱情顯得更高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東莞市經信局去年對441家企業的調研數據顯示66%的東莞企業已經在近5年開始實施機器換人并有92%的企業表示將在未來兩年繼續加大投入或準備開展相關工作而目前東莞正實施機器換人項目505個該市首個無人工廠也已開建
實際上東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去年就發布了機器換人戰略規劃在一系列政策扶持和較高的專項資金補貼激勵下這些城市的制造企業技改氛圍較濃爭相引進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向智能化生產轉型
而在中山企業技改意向也較高根據該市經信局此前的摸底數據中山全市主營業務收入超5000萬元的企業技改反饋率達96.5%技改投資意向率達68.2%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惠州的技術改造投資對企業的推動作用仍有待提高雖然目前對于大中型企業來說自動化技術的貢獻率正不斷攀升以TCL通訊為例通過技術改造其自動化貢獻率已從2012年的2%增長到了2014年的10%但運用的主要還是分散的單機智能設備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的領頭企業正將全自動化設備集成一個大生產系統的智能工廠還有差距
對于惠州大中型企業來說接下來技改的目標是要將單機智能設備整合化形成互聯集成和大數據管理實現從智能配件智能設備智能生產線到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產業鏈的集成制造系統|
3遇冷制鞋業服裝業換人動力不足
記者摸查發現從事制鞋紡織服裝建材家具等傳統制造業的惠州中小企業技改意愿并不強對比周邊城市同類行業熱火朝天地機器換人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在惠州的鞋業服裝業等行業中尚未較大范圍應用總體上偏冷
多名制鞋和制衣廠老板表示雖然也希望引進先進技術但是中小企業資金有限機器換人動力不足對智能裝備的實際需求和熱情也比本地電子信息等高大上行業要低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緩慢
惠東鞋業是一個縮影一把錘子一把剪刀一桶膠水的家庭作坊式生產曾是惠東鞋廠的寫照盡管近些年通過推進標準化機械化擁有自動化成型制鞋生產流水線350條套但小作坊式局面仍較普遍
截至2014年末惠東全縣鞋業單位數有6380家其中個體戶占5515家而員工在20人以下的企業占了85%面對外部需求疲軟訂單下滑生產成本增加當地小鞋企和個體戶受到沖擊
惠東縣政府方面此前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惠東鞋廠半歇業達372家戶倒閉211家戶一批鞋業個體戶關門的同時也有的鞋企通過技術改造品牌聯盟和創新營銷渠道在抱團發展產品工藝和質量有較大提升
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皮革協會執行會長王建新說惠東鞋業與廣東乃至全國的制鞋業一樣都面臨轉型升級問題
當地一些鞋廠老板也坦言有考慮過進行技術改造引入更多自動化生產設備但由于單戶生產規模小資金又比較緊缺導致難以實現
不單是鞋業如此惠州的紡織服裝產業也面臨類似困局記者走訪縣區發現多數服裝企業規模不大品牌知名度低先進流水線作業的普及程度不高
以服裝企業遍地開花的博羅縣園洲鎮為例該鎮擁有服裝生產及配套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約6萬人年產各類休閑服裝1億件雖已有部分服裝企業采用自動化吊掛系統也有的從國外引入了先進的印花設備但總體來看自動化設備還沒普及
相比之下東莞等地紡織服裝鞋帽家具等傳統產業近年來已刮起機器換人旋風得益于當地較好的裝備制造業配套基礎如今機器自動化應用已成氣候
例如以毛織業聞名的東莞大朗鎮從2005年數控織機使用量不足600臺到如今約5萬臺基本完成首輪機器換人上百家中外數控織機品牌企業在大朗設立銷售機構形成長約1.3公里的數控織機專業街使大朗成為全國數控織機最大集散地全球使用數控織機最集中的地區大朗不少數控織機企業還推出租賃業務通過租用設備促進資金不足的小毛織廠技改而鞋業大鎮東莞厚街的鞋企同樣較大規模機器換人鎮內鞋機制造廠也快速發展鞋機產銷量居全省前列制鞋自動化設備加速推廣
廣東鞋業廠商會秘書長楊霞認為惠東鞋業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從此前的以量取勝轉變為以質量技術創新來提升效益
有專家指出惠州的制鞋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若不盡快抓住技術改造的契機向高端化發展而是仍停留在依賴人工拼人海戰術上的話在競爭中將很難有優勢|
4探因不少中小企業用不起先進技術
記者調查發現在近年開展機器換人的惠州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占大多數而規模以下企業占比偏低越是具備較強實力的大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趨勢就越明顯相反越是財力不雄厚的中小企業越缺乏技改的意愿和動力
缺錢是很多中小企業進行技改時面臨的攔路虎大企業在技改和研發方面可以大手筆投入如TCL集團一年投幾十億元用于研發這是一般企業望塵莫及的
中小企業通常流動資金比較緊缺貸款也不容易面對高投入的機器換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主要是因為設備太貴了位于惠東的廣東香戀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東林說國外的鞋業可以做到全自動化因為其產量高而且人工成本相對高用機器成本相對還更低一些但惠東鞋業大面積推廣自動化生產還不太現實
數據顯示目前尖端的工業機器人設備基本還是要通過國外進口單一臺機器手就在20萬元左右若整個配套設備都要進口一個臺組就要花45萬元惠州市吉隆奧斯利鞋廠負責人陳玉盛說 引進全自動化設備要進行大規模生產才比較劃算
另外惠州的智能裝備制造業底子較薄較少自主生產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中小型鞋企紡織服裝廠不能就近選購先進適用設備跨區域購置又會增加成本機器換人還未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因而大規模推廣較慢
通過機器換人可減少人工成本但業內認為現代裝備更新換代周期一般為23年而企業對技改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回收成本購置設備的高額費用是中小企業較難擔負的
不是我們不想用先進技術是用不起‘機器換人’動輒要花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而回收成本可能要等上好幾年也等不起有企業負責人坦言
機器換人后也可能帶來訂單不足產能閑置配套研發能力跟不上等問題有企業老板說機器換人本是好事可是機器人的成本很高購買了之后訂單又不夠企業日子難過
除了硬件投入企業進行全流程技術改造并非簡單地買幾臺機器更新生產線就可以一勞永逸還要求有懂技術的人員進行日常操作和定期維修保養
記者走訪得知目前中小企業普遍缺少這類技術人才這對其應用研發配套和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大的考驗而要配備技術型人才后續也要一筆不小開支一些中小企業對機器換人只能望而卻步
對比周邊城市惠州對于‘機器換人’的落地優惠政策還不夠多特別是缺少配套實施細則惠城區一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建議政府應在企業技術改造上提供更多專項資金補貼扶持同時要搭建多方聯合的擔保融資平臺為企業技改融資開辟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