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大戰正酣,客觀看待瓜子的“數據造假”爭議
時至年底二手車交易平臺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涌進來的投資機構也越來越多砸廣告瘋狂補貼成了二手車行業的一個共同的現象特別是從58趕集中剝離出來的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勢頭更為詭異已經到了讓人看不懂的地步實際上以二手車行業的成熟度來看這個領域的燒錢速度可能比一般的電商O2O更快成長起來的周期也可能更長一些這也意味著二手車平臺大戰會是一個資本接力的游戲
瓜子數據造假的真偽論
這兩天趕集的原創始人楊浩涌首次公布了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的車輛和交易數據成立短短時間就能華麗地拉出亮麗的成績單的同時其數據的真假也遭到了行業的質疑根據瓜子透露的數據目前平臺實時在售車源超5萬輛單日UV峰值超過200萬9月單月交易額超4億
但數據剛公布后就惹來了非議根據媒體報道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實際車輛只有3萬輛而核驗的方式也很簡單以消費者身份直接在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實時搜索全國全部在線的實時車源網站顯示的可選車實際為31000臺左右而這個搜索車源也隨著時間變化另外一個時段車事兒公眾號以同樣方法搜索看到的數據是不到21000臺但無論是哪個版本都距離50000臺差著一倍
此外一些質疑的聲音采取的方式是抽篩的方式通過隨機抽取100臺不同價位和品牌的二手車對象撥打瓜子的客服電話只有不到一半的車輛能見面看車據此猜測瓜子二手車的真實車輛數據再打一個對折相當于是其公布的5萬臺的1/4根據瓜子方面針對12月的銷售預測預計將成交1萬臺左右的車輛說實話對于一家成立時間很短的平臺來說又是采取的C2C模式能達到萬臺交易規模還是相當逆天的
那么楊浩涌和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究竟有沒有涉及數據造假呢?這個問題只能辯證地來看假設瓜子的數據有部分水分但增長如此快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一是瓜子11月獨立時就拿到了6000萬美元的融資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瘋狂砸廣告的模式一下子能吸引到海量的用戶二是瓜子雖然是一個新平臺卻繼承了58同城二手車和趕集好車的流量兩大導流平臺加持一下子爆發理論上也說得過去只不過這樣的假設概率極低
真是數據摻水的話也可以理解
10月份瓜子的一個同行優信二手車借《中國好聲音》的風頭飆出了一條60秒的鬼畜視頻廣告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這條廣告的價碼是3000萬元就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二手車平臺的燒錢力度不會比滴滴Uber的出行領域及美團大眾點評的餐飲外賣領域小但相比后者是高頻服務吃喝玩樂是日常消費轉化率更高而二手車平臺尚不成熟現金流并不好看燒錢就容易成為常態
這就決定了二手車平臺的競爭會捆綁在資本層面上瓜子二手車當時打出新平臺時手里持有的資金是6000萬美元根據車事兒公眾號平臺的報道這筆錢僅夠燒三個月的時間僅僅是11月就花掉了2億元左右的廣告費按此估算瓜子手里僅剩下不到2億元的資金如果依照既定的節奏最多也就撐到2016年1月份
當然這個數據也不一定準確但比較接近真實的狀況我們不去猜測瓜子二手車公布的車源和成交數據是否存在造假但瓜子手頭缺錢是肯定的估計也早開始張羅下一輪融資了但這就帶來了一個互聯網的慣性邏輯融資看的是實時車輛和交易數據以及二手車平臺的商業模式行業排名這些是投資機構盯的硬指標如果是為了投其所好在數據上摻水邏輯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何況在中國互聯網行業里數據造假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只不過沒人在公開場合去戳破這層窗戶紙今年9月份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炮轟過二手車平臺指出雖然2014年這個領域投資總額高達30億美元但劉強東吐槽某二手車APP實際只賣掉了兩輛車卻估值2億美元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2015年8月農業B2B電商平臺一畝田陷數據造假風波并引發了全國范圍內針對集體造假員工的裁員事件實際上O2O領域是數據造假最嚴重的行當刷單刷榜已心照不宣但恰恰這個領域燒錢和補貼最瘋狂
這就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當一家企業開始說謊時其他企業只能跟隨破窗效應否則很難融到下一輪錢而投資機構即使知道數據存在水分為了讓下一輪機構接棒對此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這個角度來說如媒體報道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在融資壓力下給數據注一些水的可能性是說得通的關鍵是真實的數據量有多大
二手車C2C模式難點在哪里?
目前二手車平臺還處于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B2CC2CB2B等多種商業模式相比B2C模式是建立在已有二手車舊有體系上有規模交易量做后盾所以難度并不大主要是做好規范與標準化的工作但問題也在于如何去改造和升級已有的體系相較來說C2C的玩法很大膽難度也最大因為二手車是一個低頻高客單價的服務所以交易的鏈條長檢測征信車況登記交易等每個環節都需要支持否則交易風險和滿意度無法保障
瓜子二手車就屬于典型的C2C模式雖說從商業模式上縮短了中間路徑讓買賣雙方直接對接但過去由二手車中介所擔當的角色卻一樣也不會少且需要平臺方去解決這不僅加大了成交的難度更讓平臺的成長性在初期受到壓制很難短期內就爆發出很大的能量恰恰因此瓜子二手車拋出12月成交1萬臺的數字預期后業界普遍對此存疑
說實話二手車市場也有很多規則不管是哪種模式得車源者得天下是硬道理車源又在哪里呢?經銷商4S店黃牛個人等手里都有如果把這些車源都轉化到平臺上一下子數據就會很好看而采用的通常做法就是補貼式誘惑就像一畝田等O2O平臺所碰到的問題一樣即使企業并不支持這一行為但車源的KPI指標會壓到一線人員身上不排除一線人員為了套取補貼和完成任務進行刷單
所以冷靜客觀地來看瓜子二手車的數據造假的爭議結論很可能是存在即合理無論是融資壓力所致還是更好地進行公關炒作讓數字更漂亮都沒有壞處即使我們也相信作為一手開創趕集的楊浩涌及團隊本身并不支持這一做法也對刷單現象嫉惡如仇但當身在二手車的江湖中人們往往身不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