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后市場創業路上的五個不靠譜“坑”
汽車后市場火爆的邏輯其一是中國目前的汽車大概為1.3到1.4億量的保有量其二中國的汽車消費也開始升級于是產生了很火爆的汽車后市場的機會也帶來了投資的機會
我摘錄了基于互聯網創新的后市場過去幾年比較火爆的商業模式主要有這幾種
1P2P租車這是分享經濟的概念
2停車的O2O大家認為這是一個高頻剛需的切入口
3二手車交易這個不管是現實需求或者是對比成熟市場美國目前的狀況大家一直都號稱中國目前二手車比例是21美國是34這里有很大提升空間所以這里有大量的創業企業和資本扎堆在這里
4洗車的O2O把車后市場所謂的高頻需求以及過去一年最熱門的O2O的概念結合在一起的創業項目
5上門保養把保養需求拿出來當然也有人打幾家巨頭的主意做加油的事情一般來講在國內加油是比較壟斷的行業但是有些創業者做
6信息平臺比如查違章作為切入口的服務
最近資本市場變冷了之后這些領域中有曝出創業企業關閉或者轉型的新聞從我們的角度來講第一資本市場會淘汰一些商業模式或項目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第二從轉型或關閉中我們可以反思哪些是項目運行中的坑?我們今后如何避免?哪些可能純粹是資本市場變動比較意外的情況?分辨清楚這些對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有幫助
首先比較大的坑即所謂的高頻打低頻當然比較典型的是在交通出行領域滴滴成功之后要通吃整個出行領域另外停車或者是洗車的概念是比較高頻的但其實在我看來恰恰這兩個領域也是坑比較多的因為高頻到低頻前提是服務得是標準化的服務但是涉及到后市場的服務領域中有很多非標的人工信任的過程
關于滴滴模式它本身要求一個平臺聚集越多車輛和用戶匹配效率越高但是日常的用車場景中用戶需要找一個信任的點后期的需求到這個地方聚集就可以了它本質上應用需求是離散化的所以在用戶需求離散化的條件下做大平臺是比較偏頗的
第二個大坑是瘋狂補貼去年滴滴的模式用了補貼拉來用戶建立平臺把別人都干掉在這其中有幾個大的邏輯成立這個事情才有可能一個邏輯是超強的自融能力快的和滴滴脫穎而出因為背后有一個巨大的干爹支持他們燒錢普通的企業是做不到的現在的資本市場變了很多投資人會考慮企業做怎么樣還會看有效用戶留存如果錢違背了經濟價值規律的話是很大的問題
然而很多創業者或者創業項目還沉浸在瘋狂補貼的虛假繁榮中卻沒有看背后真正的東西當年京東燒錢策略是正確的關鍵是燒錢完了之后真正地建立起來了價值建立了龐大的物流體系以及高效的訂單匹配以前中國零售連鎖搬動5到6次但是京東只需要搬動2到3次同樣瘋狂補貼更典型的是滴滴他把市場圈起來之后和快的合并壟斷了中國出行的行業
第三打掉中間環節縮短交易鏈條這是互聯網的效率汽車行業中最典型的是P2P的租車以及二手車的交易本質上這樣的交易發生效率最高但實際上沉下來看往往會發現很多似是而非的現象不管是P2P還是二手車交易都有很多問題比如二手車交易手續的辦理以及雇主的認知這是不能用互聯網替代的
往往會發生另外一個事號稱連接買家和賣家的平臺表面上看起來是打掉了中間環節實際上黃牛在這個事上干的事他們都干了在這個情況下就要看他們是否真的提升了效率P2P租車也存在問題首先租車不是高頻其次即使有大體系或者是嚴密的管理很多時候他們也不敢做高價車的租賃把用戶的好車放在你的平臺上確保車輛的安全難度非常大
第四個用戶體驗節約用戶時間一個很大的坑發生在加油環節我聊過幾個加油的項目他們認為現在加油不方便開進去要排隊一部分是前車加油要等著還有一部分是有人加完要開發票還有是付現金需要找零現在做一個工具第一看周圍的加油站第二是把加油的數量寫好了這樣汽車到了之后掃二維碼微信支付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加油之后發票也送出來了可以提升體驗
我一開始覺得這個事情非常高頻而且交易量非常大但其實這件事情看著挺好后來仔細一想不對其實本質上來講微信支付直接做更好從高頻的場景切入是否可以延伸到其他的車后市場車的服務還是很專業的事情用戶很難認知在這里加油了也推薦朋友到這個平臺上或者洗車了就到你這里買保險所以這個是比較大的坑
第五輕重模式之爭也是一個坑有很多信息平臺本身是剛需另外有很多做線上的汽車點評和導購我們發現有很多問題比如線下的商鋪本質上對自己的利益追求得最深除非可以嚴格地控制用戶體驗不然用戶體驗不好會來罵如果很好他就去了用戶就是找市場上信任的地方所以這個模式很難留住
那么關于汽車后市場我比較積極的看法是
第一在大部分的車后市場領域互聯網不是道而是術互聯網可以找一些機會用工具化的工具提升效率但如果完全基于這個層面上把后市場現有的方式和商業模式顛覆掉難度比較大
第二汽車行業的進步最大的機會來自于技術而不是商業模式上門保養也好洗車也好如果純電動車的話不需要上門保養
第三技術的進步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對于產業鏈和現狀的洞察不能簡單地停留于概念上這樣的創業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