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民間長命鎖的佩戴風俗
鎖古謂之鍵今謂之鎖《辭海》對鎖的解釋是必須用鑰匙方能開脫的封緘器封緘器三字運用頗妙就是說它既可以封緘房門也可以封緘容器(包括箱子抽屜)等私密空間既防盜和又私密鎖的功能與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社會情狀是相背離的
鎖總是私有制的產物沒有私有制財產共有自然不需要鎖具在遠古社會最早的鎖是木制的構造自然相當簡單可能是一種作為一種象征性物件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就有了木結構鎖中國鎖具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和歷史文獻記載鎖具發展至今有五千年歷史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之骨錯石錯就是鎖鑰雛形觿古代用骨頭制的解繩結的錐子就是古代鑰匙的雛形所以觿屬我國最古老的鎖具之一
本文不考證鎖具起源專談一種長命鎖的起源以及它與風俗的關系明清之后兒童的頸上多了一種飾品長命鎖其實它是由古人佩戴長命縷的習俗演變而來在討論端午節習俗時大家都知道這個節日有佩長命縷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據《荊楚歲時記》《風俗通》《歲時廣記》等古籍記載漢代起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股絲繩被移到了婦女臂上漸漸成為婦女和兒童的一種臂飾五色絲之流行不僅用于端午還用于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那個時候五月被稱為毒月惡月戰爭頻仍瘟疫流行災荒不斷廣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纏繞于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繼續存在不僅流行在民間還傳入宮廷除婦女兒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節前皇帝還在長春殿親自將續命縷賞賜給近臣百宮以便他們在節日佩戴宋代稱這種五彩絲繩編結物為珠兒結彩線結可見其形制已較復雜除絲繩彩線外還穿有珍珠等物在當時京都等地的街市上還有不少店鋪和市販專門以銷售這種飾物為生明清以降未成年佩戴長命鎖的習俗流傳甚廣影響至深成為各地各民族很重要的習俗在有的地方長命鎖也叫百家保鎖類似百家衣小孩出生后小孩家人挨戶乞討每戶要得一文錢然后把這些錢另鑄成一把鎖掛在小孩脖子上為了是用百家福壽鎖栓他的生命這種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稱為化百家鎖南方習俗稍有不同把七粒白米和七葉紅茶用紙包好送給親朋親朋還贈碎銀用碎銀鑄成鎖正面鐫刻百家寶鎖反面鐫刻生命寶貴等把鎖系在小孩脖子上
風俗變遷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兒童并成為一種兒童頸飾一般多用于小兒滿周歲時百索的進一步發展就成了長命鎖長命鎖經過在民間的長期流傳其中凝聚了工匠們的智慧和父母們的美好愿望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長命鎖的從最初的五色絲繩到明清代演變成了五花八門別開生面的民間藝術品從傳世的明清兩代以及民國的長命鎖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到以盼望健康長壽而制作成的獅子繡球蓮花壽桃以望子成龍而制作的麒麟送子五子登科以求大富大貴而制作成的雙魚牡丹肥豬元寶劉海戲蟾等幾類造型的長命鎖材質可見金銀銅玉石象牙玳瑁木等
長命鎖的誕生和演變雖然來自農耕社會農耕時代的人們靠天吃飯勢單力薄與自然相處廣大民眾祈求不可知的上蒼來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子孫發展到今天這種民俗傳統已經遠遠地超越了迷信在當今的后工業時代這類完全依靠工業化大機器上生產出來的長命鎖卻讓我們汗顏中國人的精神氣質不能中斷在冷酷的機器中回歸歷史傳統弘揚傳統文化應該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