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6!2015新能源汽車主要政策點評
2015年即將結束細數2015年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大事件新能源汽車的崛起首當其沖被擺在前列前11個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27.92萬輛同比增長4倍全年突破30萬輛已成定局今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第一大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政策推動讓新能源汽車一路小跑風光無限從汽車廠家的巨資布局到下游新興充電樁產業的興起甚至牽扯到IT巨頭們借機搖旗吶喊進軍汽車圈新能源汽車之熱攪動著汽車生態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新能源汽車產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讓我們一起來回顧
提升技術有保障
2月16日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科技體系和產業鏈目前以動力電氣化結構輕量化車輛智能化三大科技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大變革正在進行當中《實施方案》對電動汽車涉及的核心技術如動力電池的單體比能量驅動電機技術水平等涉及的具體參數提出了明確目標將為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提供技術支撐
點評《實施方案》的發布明確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目標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認為在一些高端技術方面比如燃料電池技術國內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總體來看新能源汽車的自主研發技術在現有產品中還是占有絕對優勢地位95%以上的電動車以及電動車上采用的部件都是國內研發的
不限行不限購
3月18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至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應用初具規模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的總量達到3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服務設施基本完備新能源汽車運營效率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意見》提出城市公交車出租汽車運營權優先授予新能源汽車并向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程度高的交通運輸企業傾斜或成立專門的新能源汽車運輸企業爭取當地政府支持對新能源汽車不限行不限購對新能源出租汽車的運營權指標適當放寬
點評在福州康馳新巴士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機務的副總經理鄭肇宏看來公交運營企業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終端方清晰的方向和明確的技術標準最終一定能使終端方受益《意見》的出臺不僅能讓公交運營企業受益這一政策還增強了限行限購地區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信心會帶來銷量進一步增長
補貼退坡加速
4月29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布《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將在2016~2020年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政策相比2013年~201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純電動和純電動補貼減少0.5萬元2017-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適當退坡其中2017~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點評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補貼標準退坡速度加倍其中2019年補貼標準較2016年降40%更是力度超強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成本很難一年降10%而政策要求基本是每年降補貼10%這對企業的新能源汽車規劃數量帶來巨大的考驗
公交車油補逐年遞減
5月14日財政部工信部交通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完善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明確規定現行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中的漲價補助以2013年作基數逐年調整到2019年將減少60%另外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中的漲價補助數額與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數量掛鉤
點評該政策導向作用為主蘇州金龍海格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能源客車的發展主要還是依靠相應補貼政策但無論是政府提供購買補貼還是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下調都對新能源客車市場起到了導向作用
免征車船稅
5月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工信部發布《關于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車船稅優惠政策的通知》5月7日起對新能源車船免征車船稅對節能車船減半征收車船稅
點評業內人士認為免征新能源車船稅有利于與其他新能源汽車產業扶持政策形成疊加效應增強新能源汽車對潛在消費者的吸引力使新能源汽車產銷保持不斷增長的態勢
鯰魚來攪局
6月2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發布《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管理規定》第八條第二款要求新建企業的投資主體要具有純電動乘用車產品從概念設計系統和結構設計到樣車研制試驗定型的完整研發經歷具有專業研發團隊和整車正向研發能力掌握整車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系統整車集成和整車輕量化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擁有純電動乘用車自主知識產權和已授權的相關發明專利
點評《管理規定》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產業政策之一該政策最大特點是強調自主研發能力制造能力售后體系等表面上門檻放開事實上準入門檻很高按照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調研員吳衛的說法該政策的出臺不是鼓勵企業進入該行業更重要的是提醒企業不要盲目進入
鋰電池生產設門檻
9月6日工信部發布《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規范條件》要求企業電池年產能不低于1億瓦時正極材料年產能不低于2000噸負極材料年產能不低于2000噸隔膜年產能不低于2000萬平方米電解液年產能不低于2000噸電解質產能不低于500噸企業申報時上一年實際產量不低于實際產能的50%
點評相比工信部在《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規定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單體生產企業年產能不低于2億瓦時的要求《規范條件》相對較低這樣能有效防止部分企業一窩蜂發展汽車動力蓄電池為儲能和消費型鋰離子電池保留了空間業內人士認為該政策對產品的質量進行了規定不僅把控新進入的企業還要求現有未達標的企業進行整改這樣能從根源上避免質量較低的產品擾亂市場
充電設施目標明確
10月9日《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以下簡稱《發展指南》發布《發展指南》指出根據需求預測結果按照適度超前原則明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點評《發展指南》是今年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中另一里程碑式的重要政策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童光毅表示稱之為發展指南說明其為指導性質而非硬性要求各省市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在具體數字上進行適度調整并結合當地城市規劃制定出充電設施發展規劃不過童光毅指出《發展指南》對規劃出臺時間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在2016年3月底之前發布相應的專項規劃并出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