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億減稅中小企業受惠少 積極財政陷悖論
去年底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減稅措施,預計今年全年減免稅費規模將達到5500億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財政部有關人士表示,目前結構性減稅政策已見成效,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但是,《華夏時報》記者采訪卻發現,大多數中小企業反映他們并沒有感受到減稅政策帶來的實惠減稅政策是否在執行中打了折扣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表示,按照積極財政政策的定義,應該是增加支出減少收入,如果這樣理解,目前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積極財政政策了
中小企業實惠少
在采訪中,楠溪江農業集團董事長徐林告訴記者,以前他可以享受到一些優惠政策,但是金融危機以來的大規模減稅他并沒有深刻的感受
溫州金可光學有限公司老板熊伙榮則表示,他幾乎沒有感受到減稅政策的實惠,而他和周圍的一些外貿企業的困難情況并沒有明顯改善熊伙榮現在資金比較緊張經營狀況并不好,首先需要的是資金,其次才能夠理順經營,至于減稅的那點錢相對于對資金的渴求程度可以忽略
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接著表示,減稅對企業有好處,但力度不夠大,溫州中小企業經營依舊困難,需要更大規模減稅,所得稅營業稅等直接稅需要進一步減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安體富表示,總體來看減稅比較分散,企業往往只能享受一部分優惠,甚至很大一部分企業不滿足稅收優惠條件,所以體會不到減稅的實惠,這個問題肯定存在
而從減稅措施本身看很大一部分中小企業享受不到減稅實惠也很容易理解以減稅規模最大的增值稅轉型來看,轉型后企業購買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可以稅前扣除,但是如果企業不擴大生產購買設備等,則不會享受到這個減稅實惠
而包括熊伙榮在內的中小企業老板,本身經營困難訂單減少,購進機器設備擴大生產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享受到的減稅則更少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則表示,事實上由于4萬億投資更多的投入到航空鋼鐵房地產煤炭以及交通等國有企業比較集中的領域,增值稅的這部分減稅實惠也最終流向國有企業
工信部近期出臺中小企業29條,其中對小型微利企業稅收減免措施,被認為是力度較大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但小型微利企業的標準是年所得3萬以下,這類企業規模很小,企業受益數量可想而知
而燃油稅改革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暫免利息稅印花稅單項征收等措施,與中小企業聯系更小,中小企業唯一能夠享受到實惠的就是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連續8次調高部分行業和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不過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表示,事實上這部分優惠大部分給了外國人
積極財政悖論
企業沒有實惠,財政部門又感受到減收壓力在減稅背景下,財稅部門多次下達加強消費稅個稅征管的文件,這不可避免被理解為財稅部門的增收措施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稅總局從年初開始就著手稅收稽查,據稱稽查局查稅任務是1000億
在此背景下,財政收入在今年前四個月連續負增長后,從5月起扭虧為盈并持續發力,6月份增長10%以上,8月份暴增36.1%,9月份增長33%,10月份增長28.4%李煒光認為,這種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實際上壓縮了民間投資和消費
從財政部公布的數據看,從5月份財政收入轉正以來,非稅收入一直高速增長,李煒光分析,在稅收收入沒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下,財政收入連續大增和財稅部門大力加強征管關系很大由此他得出結論,財政收入大增,絕對不是民間消費增長經濟好轉導致的,而是給硬生生掏出來的
對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增長,劉桓同樣提出質疑:按照標準經濟學理論,積極財政政策是指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蘇但起碼從近幾個月來看,已經不是標準和純粹意義上的積極財政政策了
事實上,財稅部門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財政官員就對記者強調,即使近幾個月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由于年初財政收入持續負增長,今年財政收入還是不能樂觀,而在積極財政政策下,包括在消費社保投資等領域的支出還是會很大,所以明年財政收支形勢依舊嚴峻他分析,為了保證支出,明年擴大減稅規模的空間幾乎沒有
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