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的地下水道是什么樣子
水工業網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保證生活的便利城市的清潔排水系統就必不可少城市里人煙集中建筑林立每日產生的生活污水來自大自然的雨水雪水倘若不能及時排放城市就可能變成澤國
因此即便在古代完善的排水機制也是一個城市繁榮與否舒適與否的重要標志那么北京這個千年古城的排水系統如何呢?
北京古城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遺址在房山琉璃河在東城墻北部發現了一處卵石砌成的排水溝溝底西高東低是城內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在城址內部的宮殿區還發現了陶質繩紋水管水管一頭粗一頭細以便相互連接
漢代的古城遺址北京發現的有20多座但是尚沒有明確的排水系統發現但在同時代其他地方的遺址有排水系統發現可以推測北京亦有遼代的古城已經湮沒在歷史中但在門頭溝區龍泉務的窯址中出現了寬近40厘米用來排水的陶水管這種陶水管的一端有擋頭目的是為了增加水管的耐用性
金代北京第一次成為都城公園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于北京并動用了120萬人建設這座城市跟進現代的發掘在右安門發現了大型的水涵洞也被稱為水關就是城墻下供河水進出的水道水關遺址主要由城墻下過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洞內兩廂殘石壁進出水口兩側的四擺手及水關之上的城墻夯土組成全長43.4米過水涵洞長21.35米底部過水面距現地表5.6米
水關是木石結構的建筑建造這一工程用了約1800根1至2米的木樁530立方米的成材石料2500個鐵銀錠榫它的底部建筑結構是現存中國古代都城水關遺址中體量最大的北宋的《營造法式》專有一章述及水關的做法金中都水關同其卷輦水窗的規定一致是研究古代排水設施的重要實例
元大都并非是繼承前代城市而是建立新城因此也有全新的排水系統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四十字路口北側地下發現了元代南北主干大街的排水渠它是用青石條砌筑的明渠寬1米深1.65米在通過平則門大街路口(今阜內大街)頂部覆蓋石條渠內石壁上發現有致和元年(1328年)五月石匠劉三鑿刻的字跡這一題記可能是元代的工匠劉三在修復石渠中留下的這條水渠在元大都城建成之后經過修建完善在元大都的東西城垣北段和北垣西段發掘了三處水涵洞是向城外排泄污水的設施
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明清北京城放棄城北部分城區后又拓展南城加建外郭最終形成凸字形格局在排水系統上它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溝渠增設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的是內城沿東西城墻內側各開明溝一條外城三里河以東從大石橋至廣渠門內的明溝以及崇文門東南橫貫東西的花市街明溝
作為明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的排水設施當然也不例外地具有區域和等級之別內城尤其是東部城區多是官倉和達官貴人的宅邸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通往排水主干渠一般居民區的排水設施則相對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