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與口水戰背后:中國手機產業還能挑戰蘋果嗎?
日前中國主流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和小米因不同統計機構及統計方法的不同在最新的第三季度誰究竟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按照出貨量計算)第一之爭在業內引起了反響其實不管是哪家統計機構也不管誰是中國市場的第一華為和小米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以說是相差無幾業內(包括廠商)此時再在所謂誰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的問題過多糾纏已然沒有意義畢竟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其終極目標都是要挑戰蘋果(包括三星)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僅將競爭和眼光局限在中國市場顯然是不夠的一味追求和比拼銷量也是片面的因為誰都清楚要想真正對標蘋果和三星除了銷量外營收和利潤才是根本何以見得?
就在我們還在因誰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一而爭得不可開交時蘋果發布了最新季度財報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得益于iPhone在中國銷售的增長其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近一倍至125.2億美元而按照中國某媒體的計算平均每個中國人今年將為蘋果貢獻272元人民幣的收入不知看到這些還在糾結誰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的業內人士作何感想?
眾所周知華為和小米體現的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兩種企業的發展模式和戰略模式即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華為模式和純互聯網企業的小米模式戰略即產品創新和價值為中心的互聯網式營銷和惟互聯網式發展式的運營就小米而言其憑借互聯網的威力取得快速發展而華為則以產品創新和價值為中心通過互聯網營銷的方式快速成功而當智能手機產業競爭棋至中盤尤其它們追趕和挑戰的蘋果依然在瘋狂掘金之時也許通過雙方實際市場對比可以一窺兩種模式的優劣和前景或者說哪種模式和戰略更能縮小與蘋果的差距進而實現它們各自提出的超越蘋果的目標
鑒于目前智能手機產業創新正處在瓶頸期有分析認為手機創新的一部分將來自手機上游即手機零部件廠商的創新例如核心部件的芯片在此我們不得不提及蘋果或者以蘋果的戰略為例來說明擁有核心芯片對于市場和用戶價值及自身在產業中競爭的意義
有分析稱目前的蘋果已經不僅僅是一家能夠將軟硬件完美結合的公司而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處理器(芯片)設計公司因為從過去的7年里蘋果非常看重芯片的研發甚至對比英特爾公司的芯片也毫無示弱這樣做的結果是盡管Android的OEM廠商們可以復制出指紋傳感器或者是3DTouch之類的功能但卻無法復制蘋果對底層芯片的把控能力而這可以讓蘋果在差異化價值和競爭力的選擇上游刃有余
正基于此近日有報道稱智能手機產業的另一個大佬谷歌正在計劃像蘋果一樣為自己以后的設備配備自己生產的處理器芯片其理由是這能夠使公司在今后對其自己的研發的產品擁有更好的可控性提供更強的性能表現對此芯片分析師JimMcGregor分析稱設計自己的處理器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這是科技巨頭們所必經的一段歷程谷歌必須鋌而走險才能夠給他們在競爭中帶來產品的優勢
與上述智能手機中的大佬類似對于手機廠商中少有的具備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華為的意義也是如此且在相關的智能手機產品中得以體現以在市場中暢銷的華為榮耀6為例因其采用自主研發的海思處理器使榮耀6得到自主芯片+射頻電路+天線一體化解決方案整體通信性能可調至最佳而這種最佳的網絡匹配能力在業界處于領先地位雖然已經上市一周年直到現在依然領先而今年發布的榮耀7所具有的智能雙SIM卡雙卡同時下載天地通等特色價值也均依賴于華為自己的海思芯片實現這也是使用通用芯片的其他手機廠商所無法趕超的由此可以看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可以讓華為終端手機形成差異化的價值和競爭優勢據稱首款搭載海思下一代芯片手機的華為Mate8由于性能超越友商將再次給業界帶來巨大沖擊
其實核心芯片只是手機廠商為用戶創造差異化價值的縮影由于華為模式更注重創新和研發的投入使得其技術積累和最終落實到產品中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和提升自身競爭力的表現上要遠甚于其他模式的廠商例如不久前頗受業內關注和好評的MateS中采用的指觸屏和指關節輸入技術等甚至已經領先于蘋果給用戶帶來的價值
所謂事實勝于雄辯正是基于產品創新和價值為中心的戰略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第三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2740萬臺同比增長63%其中中國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81%歐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98%中東和非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70%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銷量的增長在第三季度華為消費者業務售價在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大幅提升至33%截至2015年9月底華為Mate7在全球市場的累計出貨量突破650萬臺P8全球累計出貨量接近400萬部P7全球累計出貨量超過750萬臺具體到中國市場3000~4000元價位段華為已經成為國內市場第一超過蘋果和三星而于今年9月剛剛發布的MateS的價格更是達到4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華為在歐洲中高端市場也取得了關鍵突破根據GFK數據顯示在西班牙華為9月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為12.4%而400~500歐元的高端智能手機份額為45.7%在意大利華為9月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10.9%而400~500歐元的高端智能手機份額為27.9%
盡管價格上漲但購買華為手機的用戶卻在增長據摩根斯坦利對中國消費者智能手機購買意愿調查顯示華為大幅超越小米排在蘋果和三星之后居第三位這似乎又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價值對于市場和用戶的重要性遠甚于價格也正是憑借在中高端市場的突破2014年華為入列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成為首次上榜的中國大陸品牌2015年同樣得益于中高端市場華為入選全球權威品牌榜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百強位列科技領域品牌排名第16位成為中國惟一進入兩大排行榜的中國大陸企業
當然這并非完全說明華為已經在價值層面完全具備了挑戰蘋果的實力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國內手機廠商的競爭中華為模式讓其已經擺脫了價格戰和在國內市場窩里斗的泥潭相比之下包括小米在內的諸多國產手機廠商盡管表面上都在高端機市場作出嘗試但從實際的市場表現看依舊是價格戰為主小米魅族樂視奇酷等這些所謂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手機公司彼此間的價格戰尤其慘烈樂視更是以公布手機BOM(元器件物料清單)成本價格所謂市場公平及大生態的噱頭掩飾其手機給用戶帶來創新價值的匱乏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小米之前開創的高性價比+饑餓營銷+互聯網銷售模式因為門檻低且最終落實到市場中的智能手機競爭方式就是價格戰所以遭到了中國手機行業的群體性模仿尤其是善于打價格戰的具備互聯網背景的中國企業這導致小米的商業模式創新紅利逐步消失與此同時在關鍵的可以給市場和用戶帶來真正價值的手機技術研發(并非單單包括軟件開發和Android代碼修改)工業設計底層核心芯片等方面小米未能形成顯著優勢而小米模式引發的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群體性的價格戰讓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從價格向價值的轉化頗有漸行漸遠之勢進而使得中國手機產業從價值層面(也是惟一可以提升營收和利潤的途徑)挑戰蘋果變得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