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薄薄的瓦片磚,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一片薄薄的瓦片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看到現在遍地的高樓林立忍不住想起了以前住的瓦房
個人認為瓦房的精髓就在房頂上的瓦片那一片片為人們遮風擋雨薄薄的瓦片是勤勞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那時中國大地還沒有那么多的高樓大廈我們村也還很窮大部分家庭都靠做泥瓦為生這門技術也是祖輩傳下來的手工活
先把自家地里的黃土用籮筐一擔一擔挑到院壩平地上厚度五十公分左右平鋪在地面上暴曬一次差不多要用200擔左右經過15到20天左右的晾曬用手搓黃土成粉末狀標志著黃土曬好
接下來和土成泥在曬好的黃土上面澆大量的水那時沒有自來水當然也是依靠人力肩挑了水滲透的差不多的時候黃?;蛘咚3鰣隽?span id="4jomiao" class="myIcon">人牽著牛在土里面來回踩因為牛腳大且有力這樣踩出來更均勻方便后面加工差不多踩七個小時大功告成
緊接著把踩好的泥堆起來一方面節省地方一方面防止水分流失在外面再蓋上一層薄膜更持久耐干
因為每天用不了多少所以需要另外再堆一個小泥堆這里要用到一種簡單的工具叫泥弓它用一條很細的鋼絲綁在一個彎成半圓形的木棒上用它來取不同大小的泥塊方便又省力堆的時候每放一塊泥都要用腳踩平踩勻堆出來的形狀呈長方體堆到1.5米高左右就夠一天的了大概可以做1200片瓦
一切準備就緒到了關鍵階段做泥瓦一個圓柱形的泥筒放在一個可以360度旋轉的圓臺上泥筒上面釘上四條手指寬的小竹片把泥筒分成四等分外面再套一個圓筒形的紗布這樣方便泥瓦與泥筒分離再用一個長方形的泥弓從泥堆上取一公分厚的泥片泥弓劃一次可以平分成寬度相同的兩片充分節省時間
然后任取一片圍在泥筒上用一把圓月彎刀把泥片搟薄搟均勻再用一個竹片做的刮刀把多余的不規則的泥刮掉接著就把泥筒提到地面地面上需要灑上鋸末粉或者草木灰防止泥筒和地面粘在一起取出泥筒提出紗布這樣泥筒和泥片成功分離一次操作完成如此循環往復一天大概300次
陽光照射一定時間后泥片慢慢變硬因為之前比較軟難免變形所以要圓筒子保證成形的瓦片形狀漂亮待到顏色由黃變成白意味著完全干透夏天陽光充足當天就可以干透春秋季需要時間更長冬天因為泥片里的水會結冰做出來的泥片太脆所以無法生產泥片干透后沿著分界線輕輕一拍就分成四片這里也有個小技巧如果沒有對準分界線很容易把泥片拍碎那就是損失然后把泥片搬到屋里存放
泥片最怕雨水記不清多少個夜晚睡得正香的時候被母親叫起來因為外面下雨了匆匆忙忙的把泥筒子往屋里搬也一直沒搞清楚為什么每次外面剛開始下兩滴雨母親就知道了挽回了不少損失也許這也是一種經驗吧
等到存放的泥片數量達到22000片左右就可以裝窯燒制了這又是一個關鍵階段在地面上挖一個直徑4米深6米的大坑四周涂上石灰粉防止散熱底部要砌一個圓臺中間再留一個燒柴的通道還要開一個圓拱門作為柴的入口裝泥片的時候也很有講究中間先用磚砌成多個內部散熱通道以便泥片均勻受熱然后就是沿著圓柱形窯的四周把瓦片堆滿離窯近的就多找幾個人用手搬泥片到窯邊上為了一次搬的多又省力都會用一個泥片寬度的長方形木板墊在下面離窯遠的就要找多幾個人用籮筐挑了無論哪一種都是對體力的極大考驗
裝好之后進入燒的階段燒的材料開始是各種樹枝木頭曬干后來不斷改進采用鋸末既好燒利用率又高燒制時間要持續兩天一夜不能中斷并且火候大小也不能波動太大否則都會影響瓦片的硬度和色澤燒制時間到了后就開始封窯先把圓拱形入口封死防止散熱然后窯的頂部要鋪上厚厚一層土并且要壓結實周圍要有沿形成一個簡易的圍塘接著向里面灌水
封窯時間需要三天三天里需要不斷補充圍塘里的水一旦水量太少就會影響瓦片的色澤進而影響賣的價錢開窯之后里面散發著泥土氣息的青色瓦片是對勞動者最好的回報如果火侯燒制時間封窯時間把握不好燒出來的瓦片就是紅色那就是次品賣的價錢會低很多這種經驗都是勞動者不斷總結積累出來的
那時的我們最喜歡冬天燒窯了既可以取暖又可以放幾個紅薯或者土豆在上面或者下面的木灰里那真叫一個美味現在回想都忍不住流口水
一片薄薄的瓦片凝結了勞動者多少汗水和智慧
所謂天道酬勤做泥瓦雖然辛苦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