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臺灣陶瓷茶具發展主動力
沒有上釉而完全靠裸燒制作出來的陶器為何能呈現出瓷器一樣流光溢彩的金銀光澤在今春舉行的深圳文博會廣州茶博會上一批來自中國臺灣的茶器作品引發內地陶瓷愛好者現場駐足驚嘆其中新柴燒技術革新運動的領軍人中國臺灣著名陶藝家吳金維的柴燒作品尤為令人驚艷
最近五六年中國臺灣陶瓷茶器作為新的區域品種在國內掀起一股玩賞和收藏的熱潮在北京馬連道上海天山廣州芳村長春青怡坊成都大西南等各大茶城不管是中國臺灣名家的精品創作還是剛剛出道的陶藝工作者的創新器具都能在收藏者中間引來大批擁躉其交易的熱度甚至一度超過國內一些著名瓷都的名家作品與內地陶瓷茶具相比中國臺灣茶器具有哪些專業優勢為什么專業玩家對此評價如此之高●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不上釉也流光溢彩的新柴燒
吳金維1968年生于中國臺灣宜蘭縣1988年中國臺灣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迄今已經在陶瓷茶器的燒制方面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近年來他引領的新柴燒在業內引發高度關注其柴燒作品亦頻繁到港澳和內地一二線城市展覽
創燒于五代后周時期的柴窯由于至今尚未發現實物及遺址在國內的陶瓷界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柴燒與柴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深圳文博會上吳金維的胞兄紫金橙文化團隊負責人吳重毅先生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新柴燒即采取無釉藥的裸燒講究的是一土二火三窯技簡單來說新柴燒主要有三大訴求一是木柴為溫度來源(木生火)二是不上釉(火生土)三是裸燒直接接受火的洗煉而生成金銀彩等(土生金)金銀彩的二架鐵及碳素所釋放的遠紅外線改變了水質去蕪存菁燃燒中的水蒸氣助降甘霖有利于大地草木的生長五行的相生因應而生
對于新柴燒在中國臺灣產生的背景吳金維在南方日報記者面前則給予了更為準確地解釋據其介紹新柴燒是中國臺灣陶藝工作者在參考了龍窯蛇窯鳳凰窯等各種窯體的燃燒效果綜合研制后所創出的新窯體這種創新燒制方法融合泥土中微量金屬元素的特性使作品觸感溫潤色澤多變展現出深邃的意境
記者在現場近距離觀賞吳金維的作品發現不管是茶壺茶罐茶托和茶杯盡管沒有上釉但件件都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一般在瓷器身上才可能出現的流光溢彩的美學特征除了獨家的金銀之外還有紅色橘色有些茶器身上還能看到細膩的藍紫黝黑漸層所有作品都能夠明顯看到高溫變化的火痕而器皿表面的肌理則千變萬化有魚鱗紋也有蜘蛛細紋還有亮麗的閃光器皿胚體迎火面上所聚積生成的落灰結晶花
陶器美學
這些都是柴燒陶器獨特的美學現象吳金維一臉自豪地說柴燒是完全不上釉的不上釉怎么會有這樣的表面效果呢其實是因為在土里面含有大量的鐵質器物表面的火痕都是火燒出來的痕跡在裝窯的時候排列方式會做所謂的擋火和兩個物件之間連接式的關聯在燒窯的時候可以把火焰分為五色火明亮明黃紅橘紅暗紅它是陶土里面的鐵離子在不一樣的火焰環境下發出的不同顏色在低溫的時間明亮火的時候大概要燒制30多個小時那時候的鐵離子還沒有活動到800多度的時候火焰變成紅色就是說窯內缺氧當中燒出來的一些鐵離子開始游離到了坯體的表面溫度上升到1000多度火焰呈橘紅就是我們講的重還原重還原的環境下鐵本身要燃燒所以鐵離子會更快的跑到表面來也就形成很多隨機的面匯聚在一起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的柴燒效果
據吳金維介紹他在中國臺灣建有4座柴窯其中2座系與高校合作設置最近6年已成功燒出300余窯
中國臺灣茶器享譽業界
吳重毅認為柴燒所呈現的美學現象在各地區的燒制理念及表現也大有差異日本柴燒表現的是哲學思想和生活文化結合的美學表現落灰流釉偶然的火焗效果也可增加它的禪味意境及感受作者的手感和意念中國大陸的柴燒則是以古樸的意境粗礦的質感和大多數龍窯百年來的歲月堆疊(如窯汗)及作者的情懷來擄獲使用者的青睞而中國臺灣柴燒工藝師則以落灰火痕各種金銀彩度可低調奢華的色彩(金銀紅橙黃綠藍紫)表現再加上作者個人用土的質感及個性造型進入國內市場正所謂各領風騷
在中國臺灣新柴燒已經吸引了李仁媚等一大批陶藝家的積極參與并已燒制出許多令業界驚艷的作品柴燒茶器通過火與土表現出來的多元繽紛的藝術效果正是當前中國臺灣陶瓷茶器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中國臺灣擁有全球最負盛名的包種茶烏龍茶高山茶和東方美人茶不過據中國臺灣茶藝家文化學者吳德亮先生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臺灣茶人所使用的茶器卻大多數來自江蘇宜興每當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在各大茶區品飲著清香獨具的中國臺灣名茶往往會為當地茶商和茶農引以為傲的宜興紫砂壺收藏感到錯愕
這一尷尬的現實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生了轉變吳德亮在其給記者簽名的《中國臺灣茶器》一書中回憶道當時臺北市立美術館福華沙龍春之藝廊等地陸續展出一些中國臺灣陶藝家創作的現代茶壺作品直到1997年坪林茶業博物館展出陳景亮劉鎮洲李幸龍黃政道等陶藝名家的手工茶壺與茶器開始得到業界高度肯定而北投曉芳窯掌門人蔡曉芳大師的瓷釉與仿汝茶器也受到中國臺灣和內地許多陶瓷發燒友的青睞聲名日隆陳秋吉連寶猜夫婦陶源精舍的夫妻杯一度引領風騷邵椋揚江有庭江玗劉欽瑩等人更成功將北宋黑釉建盞復活作品深受兩岸與日韓等地區收藏家的喜愛后來吳金維的新柴燒革命將陶器燒出了令人驚艷的黃金璀璨與貴氣而鄧丁壽顛覆傳統的出水方式的古逸壺更成功登陸中國內地與東北亞并與古川子聯手將九二二大地震留下的落石碾磨入陶還原為令人贊嘆的中國臺灣巖礦茶器讓以凍頂茶名滿天下的鹿谷茶區從此有了引以為傲的名壺
求新求變是贏得市場主因
實際上中國臺灣的陶瓷茶器能夠走出寶島與一個叫鶯歌的小鎮有著重要關系
鶯歌陶瓷工藝有200余年歷史據介紹清朝嘉慶年間數位吳姓匠師來到當地并發現鄰近的尖山地區盛產黏土遂于此設窯制陶鶯歌很快就成為中國臺灣最大的陶瓷藝品輸出地如今鎮內陶瓷相關產業工廠及店家超過1000家大小商店近2300家正是在鶯歌的影響下中國臺灣其它地區的陶藝家也加入陶瓷產業使得中國臺灣陶藝有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一位中國臺灣茶商告訴記者
在中國臺灣中華陶藝協會榮譽理事長陶藝名家蘇正立看來中國臺灣制陶也有著六七千年的歷史制瓷技術是由中原傳入閩粵地區明清時期又由客家人傳到島上的他認為現在的中國臺灣陶瓷除了融入更多的內地文化元素在題材上再創新個性中國臺灣特色也十分明顯如兩岸陶瓷作品在造型釉色工藝上根據理念雖有所不同但陶藝文化是相融相通的在內涵上是一致的這也是中國臺灣茶器能夠迅速占領內地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茶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對茶器的講究更是不言而喻在吳德亮看來經過數千年喝茶方式的不斷演變茶具可說代有風騷如唐朝主要為瓷壺與瓷碗以及金銀為多還有茶圣陸羽所推崇的越窯青瓷碗至宋朝除了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景德鎮瓷茶器外更因斗茶的風行而有建窯的油滴天目茶碗明代則有宣德所產的白釉小盞以及正德年間以后顯赫一時的江蘇宜興五色陶土紫砂壺等吳德亮非??春弥袊_灣茶器的未來他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臺灣茶品也將以多元繽紛的創作壺在歷史上的席位中一較長短其風靡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變化萬千的造型釉色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意
相比之下內地的陶瓷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沖洗表現出來的流弊則相對明顯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當代藝術家楊國辛教授認為大陸的陶瓷文化博大精深藝術體系非常龐雜這幾年之所以在局部板塊能夠隱約感覺到有被日韓等地區的陶藝家趕超的苗頭主要是因為內地陶瓷行業藝術家的參與度遠遠不如日韓這些地區很多國內的陶藝家目光比較短視為了眼前經濟利益不惜粗制濫造把藝術品位格調和藝術創新完全放在了一邊這其實是得不償失的在這一點上日韓陶藝家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