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觸控面板新透明導電膜材料發展
觸控面板由早期的表面電容式電阻式到現在主流的投射電容式其中的透明導電膜材料一直以氧化銦錫(IndiumTinOxide;ITO)為主然而銦的產量少價格高由材料的來源和成本來看都有尋找替代材料的需要因此從1980年代至今ITO替代材料的開發不斷持續中此外ITO這類的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ConductingOxide;TCO)基本上是硬質材料不耐變形或彎折實驗結果顯示在PET基材上的ITO膜受到拉伸時如果延伸率達到3%左右ITO膜層就會喪失原有的導電性(1)凡是TCO材料都有這個本質上的弱點近年來隨著可撓式顯示器的興起有必要尋求耐彎折性更佳的透明導電膜材料而且當面板尺寸繼續增大時ITO膜即將面臨電阻無法再降低的瓶頸這也促使相關業者和研發者更積極地開發非ITO的透明導電膜材料
ITO替代問題的面面觀
材料面
非ITO(或非TCO)的透明導電膜材料要用于觸控面板除了基本的片電阻和穿透率之外還必須滿足其他要求例如穩定性耐環境(高溫高濕等)可圖案化等另外它們必須能配合現有的生產線不需大幅修改或增加設備
產品規格面
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尺寸增大時其透明導電膜(觸摸傳感器)所需的片電阻值越低最后會低到目前以濺鍍制作的ITO玻璃或ITOFilm很難達到的程度這可能是使用非ITO透明導電膜的最大驅動力分析如下對于多點觸控IC可接受的端子間電阻(R)電阻式要求小于50~100kΩ投射電容式要求小于10~15kΩ根據R=Rs(L/W)的公式可由觸摸傳感器的長度(L)與寬度(W)算出不同尺寸之觸控面板所需的透明導電膜片電阻(Rs)如表一所示
ITO薄膜的低電阻化
①ITOFilm可以使用耐熱性較好的塑膠基材以便提高成膜溫度降低ITO薄膜的電阻率目前已有這樣的基材問世例如透明的PI(Polyimide)等③改進ITO膜層的退火制程
新型透明導電膜材料
銀與銅
奈米銀
要將銀做成目視感覺為透明的膜第一個方式是將奈米銀線與樹脂之類的物質混合成涂布液再以涂布或印刷的濕式化學法成膜使奈米銀線彼此重疊相連第二個方式是利用奈米自組裝(Self-assembly)技術使奈米銀顆粒連接成不規則的網狀組織此兩種方式都能形成導電的二維網絡因為奈米線與奈米顆粒都非常細小且不是蓋滿整個膜面結構中有很多透光的空隙所以外觀是透明的穿透率也相當高
銀透明導電膜的圖案化
Cambrios和Toray發表了部分蝕刻的技術只將蝕刻區域內的奈米銀線切斷但不去除這樣銀線仍存在但不導通可以達到圖案化的效果視覺上也沒有差異另一種圖案化的方法是直接印刷日本Gunze推出的DPT(DirectPrintingTechnology)是將粒徑數十到數百nm 的銀顆粒制成油墨(Ink)再以高精密網印形成線寬20μm間隔300~1,000μm的方格網狀銀在印刷時由方格網狀銀直接形成觸摸傳感器的圖案所以不需電鍍蝕刻且適用于R2R(Roll-to-Roll)制程DPTFilm可以視需要印制不同形狀的傳感器以單片或雙片(重疊)的方式來使用
導電高分子膜的蝕刻過程
石墨烯
從應用的觀點來看首先必須有一個能大量生產優質石墨烯的方法以膠帶重復剝離石墨(機械剝離法)雖然能得到遷移率最高的石墨烯卻無法用于量產幾種石墨烯制作方法的比較如表四所示其中化學剝離法和CVD(ChemicalVaporDeposition)是較可能用于量產的典型的化學剝離法為① 將石墨單晶粉(石墨層間距離0.34nm)與酸混合攪拌使石墨氧化層間距離會增加到約1nm并具有親水性④將涂布液涂布在基材后烘干視需要重復數次最后在1,000?C還原成為石墨烯薄膜
至于CVD通常是以高質量而平坦的銅或鎳為基材將原料氣體CH4通入石英管狀爐在1,000?C左右的環境中進行可以得到結晶性優良的石墨烯如果基材非常薄(例如厚度只有25μm的銅箔)且具有良好的彎曲性還可以用R2R技術卷取基材大幅提升其量產性以CVD制作石墨烯的技術進展相當快速美國Bluestone已有對角線60英吋的展示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