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民間舞蹈,翼城花鼓,為何在花鼓中最別具一格?快來看看
說到花鼓最有名的還是翼城的花鼓我們知道山西省的翼城縣位于山西省地理要地臨汾市的南部它自古以來都是陜甘豫的咽喉要地因此翼城縣稱為三省的文化交匯處而翼城的花鼓技藝就誕生在這人杰地靈的地方翼城花鼓源遠流長具體的起源時間已經不可考察通過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推斷翼城花鼓應當起源于唐朝貞觀年間之前
在翼城縣楊家祠堂的牌匾上有這樣一段話唐太宗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熱烘烘由此可見當時花鼓已經在翼城等地出現并用來慶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到了明朝年間翼城花鼓已經在當地開始盛行相傳萬歷皇帝的生母李娘娘她的老家就在翼城縣西關村后來李娘娘父親去世李娘娘回鄉祭拜亡父
當地百姓便組織了紅紅火火的表演活動尤其是花鼓活動表演過后李娘娘十分的高興她當場就賞了表演花鼓的人三千兩白銀從此以后翼城花鼓就在當地流傳了起來從清朝到現在翼城花鼓已經不再是最初用來歡迎責人的形式在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等大型活動時也會進行花鼓的表演當地人用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的詩句形象地向人們介紹了翼城花鼓的盛況
近年來翼城花鼓不斷地得到振興和發展并多次被搬上舞臺參加全國性的表演活動1999年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慶典上翼城花鼓大顯風采2005年在中國首屆國際黃河合唱節大賽上翼城花鼓奪得表演金獎2006年10月翼城花鼓參加央視民間舞蹈的演出翼城縣的打花鼓活動還可以被稱作逗花鼓和鬧花鼓它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氣勢十分的恢弘壯闊在晉南各縣處處都有打花鼓的民間活動唯獨翼城花鼓最為別具一格
歷經千年的傳承發展翼城花鼓不僅成為一項極具特色的晉南民間舞蹈還廣泛地傳播到陜西內蒙古天津河南等省份翼城花鼓的動作粗豪節奏較快情緒熱烈奔放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鼓的動作規律為上身靈下身沉上身動作變化多樣下身則形勢比較單一在移動時常幅度較大蹲蹦跳碾轉等幅度較大的動作在同一節奏里姿態變化萬千顯得熱烈奔放剛健有力活潑歡快在大規模的舞蹈活動中氣勢更為壯觀表現出濃郁的鄉土色彩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以廣場表演為主也有舞臺表演在表演時使用一些較為簡單的樂器如花鼓大蘇鑼花鼓音樂的曲牌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為當地民歌一般由一名花鼓手領唱眾人應和經過歷代相傳翼城花鼓不斷地向前發展和提高在表演時表演者背后背著幾個花鼓上下左右都能隨意敲擊令人看來目不暇接眼花繚亂而且表演者還能躍上兩人抬著的雙杠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深受晉南百姓們的歡迎如今的翼城花鼓已經走進翼城縣的村村鎮鎮上到花甲老人下到垂碧黃童幾乎無人不會打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的起源同社會的廟會賽會迎神賽會結社社火等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春耕季節到來時人們用聲勢浩大的花鼓活動來喚醒大地催促大家拾起手中的鋤頭下地干活并祝愿新的一年中能夠風調雨順家家戶戶五谷豐登因此花鼓也成為衣耕民族的精神力量另外在寺廟迎神賽會活動中也有大規模的花鼓樂隊出現這類群眾性的集會是當地盛大的民間娛樂活動翼城花鼓壯觀宏闊它的舞姿吸引了很多國內外人的注意人們希望在百年以后它不要只是以文字和影視的形式出現在我們后代子孫的視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