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視化】精益生產與大批量生產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較
精益生產作為一種從環境到管理目標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在實踐中取得成功并非簡單地應用了一二種新的管理手段
而是一套與企業環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體系因此精益生產自身就是一個自治的系統
(1)優化范圍不同
大批量生產方式源于美國是基于美國的企業間關系強調市場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每個企業以財務關系為界限優化自身的內部管理
而相關企業無論是供應商還是經銷商則以對手相對待
精益生產方式則以產品生產工序為線索組織密切相關的供應鏈一方面降低企業協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證穩定需求與及時供應以整個大生產系統為優化目標
(2)對待庫存的態度不同
大批量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必要的惡物 精益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萬惡之源
精益生產方式將生產中的一切庫存視為浪費同時認為庫存掩蓋了生產系統中的缺陷與問題它一方面強調供應對生產的保證另一方面強調對零庫存的要求
從而不斷暴露生產中基本環節的矛盾并加以改進不斷降低庫存以消滅庫存產生的浪費基于此精益生產提出了消滅一切浪費的口號追求零浪費的目標
(3)業務控制觀不同
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雙方的雇用關系業務管理中強調達到個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則
并以嚴格的業務稽核來促進與保證同時稽核工作還防止個人工作對企業產生的負效應
精益生產源于日本深受東方文化影響在專業分工時強調相互協作及業務流程的精簡(包括不必要的核實工作)消滅業務中的浪費
(4)質量觀不同
傳統的生產方式將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產中的必然結果
精益生產基于組織的分權與人的協作觀點認為讓生產者自身保證產品質量的絕對可*是可行的且不犧牲生產的連續性
其核心思想是導致這種概率性的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過消除產生質量問題的生產環節來消除一切次品所帶來的浪費追求零不良
(5)對人的態度不同
大批量生產方式強調管理中的嚴格層次關系對員工的要求在于嚴格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人被看作附屬于崗位的設備
精益生產則強調個人對生產過程的干預盡力發揮人的能動性同時強調協調對員工個人的評價也是基于長期的表現
這種方法更多地將員工視為企業團體的成員而非機器充分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