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度表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對電的需求越來越大不同時間用電量不均衡的現象也日益嚴重為緩解我國日趨尖銳的電力供需矛盾調節負荷曲線改善用電量不均衡的現象全面實行峰平谷分時電價制度削峰填谷提高全國的用電效率合理利用電力資源國內部分省市的電力部門已開始逐步推出了多費率電能表對用戶的用電量分時計費
1995年4月由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和電力工業部聯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計劃用電工作會議上決定用3~4年時間在全國各大電網內有計劃分步驟全面推行峰谷分時電價制度總目標是各網轉移高峰電力10~15%全國實現轉移高峰電力 1000~2000萬千瓦推行的范圍不僅是工業商業用戶而且對非工業農業用電也要逐步實行在有條件的地區即已經實行一戶一表的居民用電區也將有計劃的開發低谷用電實行峰谷電價以提高電能利用率提高居民的用電質量對電力用戶采用不同時段和不同計費標準鼓勵低谷時段的電力消費
1980年河南地區首先提出了按峰谷時間分段計量電能以經濟手段促進合理均衡科學用電的建議繼而開始進行了試點通過實踐初步摸索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經驗隨后山西省利用簡易設備先后在一部分用電單位進行了聯合試點
1982~1985年全國許多省市和地區也相繼實行了電能分時計量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收費制度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一些大的電網局也把它作為技術改進的重要內容和開展科學用電的重要措施之一至此我國己跨進了用多種電價作為輔助管理手段和控制用電負荷的國家行列
早期主產的第一代石英鐘控分時電能表這種電能表通過導線連接石英鐘各種不同時段來分別驅動峰谷電磁計數器分別顯示出峰谷電量及總電量按總電量扣除峰谷電量即為平常時段電量由于這種分時計費電能表的可靠性較差計時分段精度太低(最小分割為5min)易受干擾時段調整也比較麻煩使用功能單一不能適應分時計費中的一些特殊要求目前已基本淘汰停用
單相電子式電能表樣圖
第二代機電一體化結構的分時電能表這種電能表采用1.0級感應系電能表機芯為基礎采用紅外光電變換器脈沖輸出和中央處理器(CPU)單片機電路使用附帶的鍵盤編程或者紅外無線鍵盤來進行各種需求量時鐘時段雙休日的設定可保護本月最大需求量上月最大需求量和本月峰平谷最大需求量顯示及存儲帶有脈沖輸出及RS-232串行通信口便于數據遠程傳送與監控儀表性能比較精密可靠功能可滿足我國現階段分時計費需求生產工藝比較成熟價格具有競爭力是目前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一代產品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各生產廠家均為自行開發專用單片機存在產品兼容性差維修困難的缺點這一系列產品常見的有DF68DF93DTF33DF86DSF20DIF2DF32DTF864MRZDSD66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