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功能
保健
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古人視玉如寶據傳朝朝代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鎮暑如楊貴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國古籍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各流派的氣功大師一致認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氣的使用尤為突出而玉石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養生的機理后認為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鉻錳鈷等佩帶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產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相當于電子計算機中諧振器似的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更加協調地運轉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認為當光點對準人體的某個穴位時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有明顯的治療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常佩戴玉鐲可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發不失為玉石養生的又一途徑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由此可見玉石養生有益無損
玉是一種天然礦產礦物是中藥中的一類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中國對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而寶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國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唐本草》《神農本草》《本草綱目》中均稱玉可安魂魄疏血脈潤心肺明耳目柔筋強骨據現代科學測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鋅鐵銅錳鎂鈷硒鉻鈦鋰鈣鉀鈉等它的療效已在外科獨占鰲頭它曾是我們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長期作為養生防老和煉丹術的主要藥物用于腫瘤治療更顯示出異乎尋常的作用從藥物學角度來講長期配戴自然礦物可以補充人體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過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體保持一個特有的正間值比如紫晶石英有鎮靜安神之功金剛石避邪惡使人精力旺盛紅寶石對男性陽痿患者很有效綠寶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藍寶石海藍寶石能緩解呼吸道系統的病痛琥珀能幫助人克服抑郁軟玉潤心肺清胃火白玉鎮定安神瑪瑙清熱明目綠松石解毒清肝火青金石解毒清黃水解鼠瘡滋陰烏須孔雀石治痰迷驚疳瘡
歷史上的《本草綱目》中早過著述玉具有除胃中熱喘急煩懣滋毛發滋養五臟柔筋強骨止渴潤心肺助聲喉安魂魄利血脈明耳目等療效如今我們以玉石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裝飾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產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墊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對人體具有養顏鎮靜安神之療效長期使用會使你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裝飾
古代人們佩玉并不是作為簡單的裝飾佩玉不僅僅是表現外在的美而是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也就是表現德同時還具有體現人的身份感情風度以及語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范人的道德用鳴玉之聲限制人的行為動作
玉器配飾
珠寶玉飾仍然視為幸運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并已逐步成為表現個人性格裝飾品位風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外表上令整體的衣飾打扮得更加明艷照人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隨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配帶會給你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政治
玉器為等級制的物化表現于
1)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氏族首領的墓葬中就出土了許多精制的玉器如良渚文化
2)商周時代上述現象更加普遍如二里頭文化中的"柄形飾"只出現于大型墓葬中
3)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
4)秦以前"九鼎"象征君權秦以后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傳國璽以后各代帝王認為得了此璽才是真命天子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寶璽絕大多數為玉制
5)漢以后各代規定達到某一等級的人才能有資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璽
6)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
B玉被賦予了道德文化觀念體現于以下方面
玉的道德文化觀念從西周發展起來源于民俗經儒家學派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歷代統治階級巧妙加以利用被民眾所接受這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君子比德于玉"是儒家的用玉觀古代玉象征倫理道德觀念中高尚品德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是指
"潤澤以溫"光澤滋潤而柔和象征仁義道德仁
"鰓里自外可以知中"玉質里外一致象征表里如一義
"其聲舒揚專以遠聞"聲音舒暢而清揚遠遠可以聽見象征智慧和遠謀智
"不撓而折"質地堅硬象征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勇
"銳廉而不枝"斷口有棱角但不很鋒利象征清廉正直潔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中由200多個字與玉有關這些字多為美好崇高之意
如璽國玨又如玉人美麗的女孩子玉樹臨風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婷婷玉立美麗漂亮的人玉潔冰清心地純潔高尚等等
玉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是美好崇高之物故以玉制的器物多為高雅莊嚴的器物
在精神方面人們認為玉象征著高貴純潔友誼吉祥平和美麗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避邪護身有的可以作藥治病
經濟價值
古玉器的經濟價值
1)玉器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顯示富貴的一種標志在新石器時代已見端倪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2)商代已用玉作幣以玉作交換和貢品
3)西周"玉璋價值80朋"相當于10塊良田的價格
4)春秋時期名貴的玉器價值連城出現以玉熄戰事以玉求寬釋以玉得官爵以白玉為幣爭玉戰爭割地相讓
5)宋代已有玉肆經營玉器
6)明代以后玉器商店更多
7)到清朝玉器身價普遍升高有"古銅舊玉無身價"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