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物種分類
可分為3亞目 [4]
蛇盲蛇亞目
Scolecophidia
為最原始的蛇類多具后肢帶多具后肢帶全身均勻覆蓋覆瓦狀
圓鱗無腹鱗分化眼隱于眼鱗之下 分布于世界各溫暖地區身體粗細一致頭尾均短外形略似蚯蚓多營穴居生活食蚯蚓白蟻等各種地下無脊椎動物包括3科 [4]
細盲蛇科 Leptotyphlopidae
有2屬93種分布于美國南部西印度群島中美非洲及巴基斯坦僅下頷具齒 [4]
異盾盲蛇科 Anomalepidae
有4屬約20種分布于中美洲南部及南美洲北部上下頜均具齒包括Anomalepis屬Helminthophis屬Liotyphlops屬Typhlophis屬 [4]
盲蛇科 Typhlopidae
約6屬約229種分布于非洲亞洲及大洋洲的熱帶亞熱帶地
鉤盲蛇
區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類形似蚯蚓頭小尾短圓柱形從頭至尾粗細一致最小種類全長僅95毫米如小盲蛇Typhlops reuter最大種類為非洲的巨盲蛇Typhlops hambo全長可達775毫米一般全長150~毫米僅上頷具齒口小位于頭端腹面眼小不明顯隱于半透明的眼鱗下背鱗腹鱗分化不明顯通身被鱗為大小一致的圓鱗頭骨連結牢固適于掘土穴居體內有骨片狀殘余的腰帶(后肢附著骨)多數種類穴居土中或隱棲于磚石下或缸缽底下夜晚或雨后至地面活動食昆蟲蟲卵和幼蟲如白蟻白蟻和幼蟲也吃蚯蚓和多足類卵生少數卵胎生我國有2屬4種包括鉤盲蛇屬Ramphotyphlops兩種和盲蛇屬Typhlops兩種常見如鉤盲蛇R.braminus [4]
蛇原蛇亞目 Henophidia
大中型的原始蛇類多有后肢帶殘余有9科 [4]
蟒蚺科 Boidae
有20余屬約60種分布于熱帶地區為較原始的低等無毒蛇類通身
綠水蟒
被鱗較小但已分化出腹鱗泄殖肛孔兩側有爪狀后肢殘余體內尚有后肢帶殘余最長者可達11米以上如南美的綠水蟒Eunectes murinus為最大的蛇類最小者沙蟒Eryx僅長30余厘米樹棲水棲或棲沙土中食各種脊椎動物大型種類可吞食較大偶蹄類捕得獵物即纏繞待窒息后吞食卵生或卵胎生卵生者產卵最多可達100枚以上一般幾十枚母蛇有伏蜷卵上習性分為3亞科蚺亞科Boinae(胎生有7屬27種)沙蟒亞科Erycinae(胎生有4屬14種)蟒亞科Pythoninae(卵生有8屬33種僅分布于舊大陸)我國僅2屬3種包括沙蟒Eryx miliaris韃靼沙蟒Eryx tataricus和蟒蛇Python molurus [4]
島蚺科 Bolyeridae
僅2屬2種包括分布于馬達加斯加島東北部馬斯克林群島(Mascarene)的圓島上的島蚺(圓島蚺)Casarea dussumieri和已滅絕的雷蛇Bolyeria multicarinata卵生由于人為的棲地破壞和帶來的豬的競爭圓島蚺分布越來越局限 [4]
林蚺科 Tropidophiidae
有4屬24種分布于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以及加勒比海諸島體型很小最小者身長僅32厘米大者也不過1米地棲卵胎生 [4]
亞洲筒蛇科 Cylindropheidae
有1屬8種分布于東南亞頭小背腹扁平吻端寬而圓無鼻間鱗頰鱗和眶前鱗腹鱗略大于背鱗尾短生活于稻田或花園等泥土疏松處穴居捕食時才到地面活動捕食其他蛇類鰻類受到威脅時將尾豎起如膨頸的眼鏡蛇頭部以恐嚇敵害與此同時另一端真正的頭則伺機鉆入巖縫或木片之下尾亦隨后入內卵胎生產仔蛇3~13條我國僅1種即紅尾筒蛇Cylindrophis ruffus廣泛分布于東南亞但在我國數量稀少僅福建廈門海南和中國香港采到過標本 [4]
筒蛇科(管蛇科)Aniliidae
僅1屬1種即筒蛇Anilius scytale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具后肢帶殘余全長不到1米體色鮮艷但無毒 [4]
倭管蛇科 Anomochilidae
僅1屬2種分布于蘇門答臘和馬來西亞穴居如李氏倭管蛇Anomochilus leonardi為瀕危物種 [4]
針尾蛇科 Uropeltidae
有8屬47種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中型穴居蛇類與管蛇相似但無后肢殘余尾端具大型鱗片有輔助掘土作用 [4]
美洲閃鱗蛇科 Loxocemidae
僅1屬1種即美洲閃鱗蛇(墨西哥穴蟒)Loxocemus bicolor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哥斯達黎加穴居 [4]
閃鱗蛇科 Xenopeltidae
僅1屬2種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因鱗片在陽光下可閃耀虹彩光澤而得
閃鱗蛇
名全長近1米體圓柱形頭和眼均小尾短腹鱗較窄其寬度不到相鄰背鱗的3倍穴居棲息于樹林或田野泥土松軟處多躲藏于朽木石塊下捕食蚯蚓蛙和小型哺乳動物性馴善不主動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顫動其尾部卵生產卵6~17枚閃鱗蛇Xenopeltis unicolor分布于東南亞和南亞我國見于云南西雙版納孟連和廣東海南閃鱗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為我國特有種可分2亞種指名亞種僅分布于海南省大陸亞種分布于南方各省數量稀少 [4]
蛇新蛇亞目 Caenophidia
進步的蛇類肢帶已經完全消失一些種類還進化出了毒牙和毒腺成為高效率的捕食者包括現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數無毒蛇分布非常廣泛世界上大多數地方均能見到有6科 [4]
瘰鱗蛇科 Acrochordidae
有1屬2種分布于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及大洋洲沿海頭鈍圓眼小體粗壯尾短且側扁通體皮膚松弛覆以細小的瘰粒狀鱗無腹鱗腹中線有1個皮膚縱褶生活于大陸或海島沿岸河口地帶幾乎不能在陸地正常生活以魚為食在有的地方數量極多常成群集隊漁民捕魚時常被捕入網中卵胎生每次產27仔左右我國極少見僅在海南省三亞沿海捕獲過1條瘰鱗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本科是界于原蛇與新蛇之間的類群既可屬原蛇亞目也可屬于新蛇亞目 [4]
游蛇科 Colubridae
有近300屬約1400種包括2/3現存蛇類是蛇目最大科可分為多
環頸蛇
個亞科頭背面覆蓋大而對稱的鱗片背鱗覆瓦狀排列成行腹鱗橫展寬大上頜骨不能豎立其上生有細齒少數種類為后溝牙類毒蛇即最后2~4個細齒形成較大而有縱溝的溝牙形態和習性多樣性豐富樹棲穴居水棲或半水棲卵生我國有36屬141種分隸于閃皮蛇亞科Xenodermatinae鈍頭蛇亞科Pareatinae游蛇亞科Natricinae和水游蛇亞科Homalopsinae [4]
穴蝰科 Atractaspididae
有11屬66種分布于非洲及中東分為2亞科穴蝰亞科Atractaspidinae(1屬18種)和食蚣蝰亞科Aparallactinae(10屬48種)有毒是從游蛇科獨立出的一科 [4]
眼鏡蛇科 Elapidae
有44屬186種可分為環蛇亞科Bungarinae眼鏡蛇亞科Elapinae和虎蛇亞科Notechinae廣布于歐洲以外的各大洲陸棲上頜
眼鏡蛇
骨較短水平位不能豎起前溝牙類毒蛇主要為神經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許多劇毒蛇種如內陸泰攀蛇(細鱗泰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等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殺死25萬只老鼠我國有4屬8種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如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麗紋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眼鏡蛇Naja naja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其中眼鏡王蛇全長可達6米為最大毒蛇 [4]
海蛇科 Hydrophiidae
有16屬約50種可分為海蛇亞科Hydrophiinae和扁尾海蛇亞
長吻海蛇
科Laticaudinae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中前溝牙類毒蛇為神經毒但主要作用于橫紋肌故又稱肌肉毒毒性極強屬于最強的動物毒體后部及尾側扁適于游泳鼻孔開口于吻背有可開關的瓣膜腹鱗退化或消失肺發達從頭延伸至尾也可用皮膚呼吸舌下有鹽腺可排出隨食物進入體內的過量鹽分棲息于沿岸近海食魚多數卵胎生我國有10屬16種常見如藍灰扁尾蛇Laticauda colubrina長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常歸于眼鏡蛇科 [4]
蝰蛇科 Viperidae
有16屬188種可分為蝰亞科Viperinae白頭蝰亞科Azemiopinae和
竹葉青
蝮亞科(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鼻眼間有頰窩)頭大三角形略扁頸細而明顯蝮蛇鼻眼間有頰窩是熱能的靈敏感受器可測知周圍溫血動物的準確位置蝰蛇無上頜短而略高前端著生一對長而彎曲的管狀毒牙和幾對后備毒牙張口時能豎立閉口時倒臥于口腔背部為血液循環毒蛇頭被為大而對稱鱗片或全為小細鱗體粗壯或粗細適中尾短響尾蛇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為多次蛻皮后的殘存物遇敵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每秒達40~60次能長時間發出響聲我國有5屬21種如白頭蝰屬Azemiops蝰屬Vipera蝮屬Agkistrodon尖吻蝮屬Deinagkistrodon烙鐵頭屬Trimeresurus(如竹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