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形成的過程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制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讀音húㄏㄨˊ)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麻將牌
其后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于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并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和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于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于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升官發財的向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來人們發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于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于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
晚清民國麻將
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于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筒子代表一個個銅錢條子代表一串銅錢以前一吊錢就是一百也有稱一貫錢貫穿起來的意思萬就是一萬錢羅而中發白名為箭令牌白代表箭靶發代表射箭中則表示射中紅心
麻將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友竹杠怕人敲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瓊→ 骰子→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默和牌 →麻將牌(骨制)